中國日報網特約評論員文章:當地時間周日,美國聯邦政府同意對瀕臨破產的花旗銀行實施救助,內容包括投資200億美元購入花旗8%優先股,并和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美聯儲聯手承擔其高風險投資組合3060億美元。美國政府承諾不介入花旗內部管理,不要求重組高層,但要求花旗嚴控高管薪資。
這樣做的實質,是動用政府資源,為一家商業銀行的部分資產負債表提供擔保,也就是通俗所言“讓全體國民為銀行家的失誤埋單”,雖然美國國會已經通過7000億美元救市計劃,但對這樣的做法反對聲音仍然很大,況且保爾森財長不久前剛剛宣布“暫停”由政府吸納華爾街不良資產,如此大手筆干預花旗,實屬驚人之筆。
不僅如此,就在上周末,一項救助三大汽車巨頭的計劃剛剛擱淺,雖然阻力來自國會,但政府方面的消極(至少不熱心)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汽車產業是美國經濟重要支柱,其生死存亡關乎1/10的全美就業人口,美國政府卻吝于出手。與此相反,救助花旗卻顯得效率驚人,出手如電,《華爾街日報》周六還在擔心相關磋商可能曠日持久,可是一天后救助計劃就正式宣布。厚此薄彼,何至于此?
正如美國政府官員所指出的,做出援救花旗的決定,是為了恢復對金融體系和美國大型金融機構的信心,顯示美國政府有意愿、有能力保護美國納稅人和美國經濟。花旗是全球最知名金融品牌之一,在106個國家擁有2億以上的客戶賬戶,一旦花旗崩潰,其大規模的抵押貸款、信用卡、商業房地產和大額公司貸款的投資組合繼續惡化,影響將波及幾乎每一個美國納稅人,甚至世界上眾多公司、消費者也難逃厄運,其必將產生的恐慌效應,更將形成可怕的、摧毀性的市場殺傷力。
對美國政府而言,“花旗”是不能墜地的,因為它實在太大,影響范疇太廣太深,若放任其破產,必將引發難以收拾的全球性金融災難,并進一步撼動本已搖搖欲墜的、以美國為主導的全球金融體系。
相反,一旦救助產生效果,則有助于穩定整個金融體系,從而給美國金融注入強心針,給美國政府多贏得一點喘息的時間。
不僅如此,由于金融危機已從抵押貸款的信貸虧損,逐步蔓延到諸如信用卡、商業地產等原先被認為風險相對不大的領域,此次對花旗的救援,也可對今后類似行動提供一個標準范例。
由于風險投資面臨崩盤壓力,破產絞索越套越緊,上周花旗股價累計跌幅達60%,創16年來低點,這也迫使美國政府不得不加快干預速度,因為再斟酌就來不及了。
問題是,花旗僅資產負債表中就有2萬億美元資產,其最終虧損究竟有多少尚難預估,美國政府的注資能否填平這個不知深淺的洞穴尚未可知。經過前一階段的救市,美國7000億美元救市資金已用掉一半,如果花旗再出問題,或者其它企業仿效花旗伸手,美國政府又當如何應對?
但是,既然“花旗”絕不能墜地,美國政府承擔不起沉重的后果和連帶效應,那么即使救市是一杯苦酒、毒酒,它也只能捏著鼻子喝下去。
(陶短房 中國日報網特約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