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伊朗大選的喧囂雖不能說塵埃落定,但大局已定了八九不離十:盡管街頭沖突仍時有發生,但支持內賈德的慶?;顒右褟穆晞莺腿藬瞪蠅旱沽朔磳ε傻年嚾?,反對派領導人穆薩維雖仍不愿接受失敗的事實,卻已開始呼吁“和平抗議”,并身體力行地向選舉委員會提起正式上訴,表明自己寧愿通過法律“討說法”的明確立場。
正如一些伊朗人所指出的,國際社會、尤其西方世界對伊朗大選的解讀,有許多失真之處。
首先,這并非改革與保守的對決,而僅僅是一名傾向溫和立場的總統候選人和一名傾向保守立場的總統候選人間的較量。內賈德、穆薩維以及另兩位候選人所提出的政綱各異,但涉及社會改革等“敏感”問題的卻并不多。事實上,在政體特殊的伊朗,這類問題雖非“不可接觸”,卻被公認為不適合在選舉中進行激辯。
其次,這也和是否放棄核計劃無關。即便對核計劃最熱心的內賈德,也從未說過伊朗希望擁有核武器,始終強調伊朗核計劃的和平性;而對核計劃并不“感冒”的穆薩維,也并不主張放棄核計劃,相反,他同樣堅持,伊朗作為一個主權國家,有自主發展和平核能利用的權利,他們在這一問題上的分歧,不過是應該用怎樣的口氣對外說話,是嚴厲一些、刺激一些,還是溫和一些、彬彬有禮一些。
本次大選的實質,是對內賈德“是或否”的表決。
內賈德在任期內依靠特立獨行的言行,成為國際社會褒貶不一、卻關注廣泛的輿論明星,但在國內也引起不小爭議。一些反對者指出,內賈德當初打著“改善民生”、尤其改善城鄉貧民待遇的旗號上臺,但任期內在這些方面成效并不顯著,令人失望。不僅如此,他對新聞媒體的鉗制和對婦女的歧視等,也引起都市民眾、知識分子和婦女界的普遍反感。選舉前幾次民調中,選民對內賈德的復雜情緒,就是這種不滿聲音的體現。
然而曾擔任過總理的穆薩維對內賈德的這些“軟肋”卻也沒有針對性的政綱,或有說服力的藥方。正如旅居瑞士的伊朗問題專家加利利所言,內賈德的支持者主要集中在“沉默的鄉村”,伊朗的農村人口又遠比城市人口多得多,盡管“城市的聲音”對外界而言更響亮,但就選舉而言,內賈德顯然有利得多。一些伊朗人也指出,穆薩維雖然做過總理,但影響力局限于知識分子階層,“即使城里人也有很多不認識他”,有的人雖然投了他的票,卻并非認同他的理念,而是不想投票給內賈德;另一方面,經濟和國際形勢的嚴峻,讓不少伊朗人、尤其窮人產生了“一動不如一靜”的心理,認為與其換個人上來冒險,不如讓內賈德再試一屆,更何況穆薩維并未拿出什么有說服力的方案,證明自己的一套在內政和經濟方面要比讓內賈德接著搞效果更佳。
正因如此,內賈德贏了,但他的勝利是有保留的。一方面,許多人選他并非認同他,而是沒找到讓他們認同的候選人;另一方面,許多人選他是在不認為改變會更好的前提下,希望維持現狀,但并不意味著對他某些外交、內政和社會改革言行的支持。
更何況,伊朗總統大選實際上僅僅是“第二級權力的選舉”,真正的國家掌舵人并非總統,而是最高宗教領導人和他身邊的阿亞圖拉們,總統的人選更迭,并不意味著國家大政方針的變化,而總統人選的一成不變,也未必意味著這個曾經的中東第一大國、強國,就不會發生靜悄悄的變革。
(中國日報網特約評論員 陶短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