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格林尼治標準時間6月21日,世界最大島嶼格陵蘭島迎來了其有史以來最重要的一天:這一天,這座位于北極圈內、地廣人稀的冰雪之島,獲得其夢寐以求的正式自治。
格陵蘭島早在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前幾個世紀就被北歐海盜所發現,1814年,這里淪為北歐小國丹麥的領地,并因此糊里糊涂地卷入二戰烽火。1979年,格陵蘭獲得“內部自治”,但不僅外交、防務、司法大權仍被丹麥牢牢掌握,且其領土、領海內的資源勘探、開采和所有權仍屬丹麥所有。
長期以來,格陵蘭人一直試圖擺脫丹麥而獨立,但始終難以下定決心。不僅如此,所謂的“內部自治”,實則當地人權力極其有限,格陵蘭人也一直忍氣吞聲,寧可飲酒消愁。
關鍵在于經濟。格陵蘭大部分領土被冰雪終年覆蓋,許多地方是永凍層,長期以來經濟基礎薄弱,其財政收入的90%以上來自丹麥的特別撥款(每年約3.65億英鎊)。據稱,把握當地政治命脈的丹麥人幾十年來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便是“離開我們(丹麥人),你們自己真的能行嗎?”。顯然不僅丹麥人,格陵蘭人自己也一直對此心存疑竇。
然而近幾年來形勢發生劇變,“獨立派”在格陵蘭政壇支持率越來越高,甚至原本不贊成獨立的派別也改變口吻,以“緩獨”替代原本“不獨”的口號。去年11月,格陵蘭就是否全面自治舉行公投,結果全部5.7萬島民以3/4贊成的壓倒性多數選擇了自治。今年初,主張格陵蘭徹底獨立的格陵蘭工人黨在大選中獲勝,黨魁克萊斯特當選格陵蘭總理。
究竟什么原因讓格陵蘭人覺得“離開丹麥,自己也能行”?是資源。
事實上格陵蘭島上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黃金和鉆石資源,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但當這一切都被厚厚的冰層所覆蓋時,也便沒有了實際意義。然而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及地球的變暖,開采格陵蘭領土、領海上的資源,變得越來越可行了。作為北歐小國的丹麥,并不具備大規模開發格陵蘭島資源的技術、資金甚至意愿,丹麥的政治家不厭其煩地以“環保更重要”的諄諄說辭,和勉為其難增加的財政補貼,試圖說服島上的因紐特人安貧樂道,繼續他們目前的自然經濟生活。
然而這一切顯然不是島民所情愿的。
由于經濟和社會發展停滯,當地的社會問題十分嚴重,酗酒率、自殺率及家庭暴力發生率均名列世界前列。隨著資信的發達,他們漸漸明白,自己是抱著聚寶盆要飯吃。這不僅增加了他們脫離丹麥人單過的底氣,也讓他們更加不耐煩丹麥人的說辭——還在為衣食住行發愁的因紐特人,自然不會對“環保比經濟發展更重要”的丹麥式說教,產生更多的共鳴。
格陵蘭自治后,資源管理權、警察和司法權都收歸格陵蘭政府所有,格陵蘭語也成為美洲大陸除秘魯克丘亞語外、唯一的土著官方語言。美國、加拿大這兩個隔海相望的鄰國對格陵蘭的變故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一些美加礦企早已登島考察。許多評論家都預言,美加資本將利用格陵蘭政府對“資源換發展”、甚至“資源換獨立”的迫切期盼,進而染指格陵蘭的資源,甚至更多的東西。
近年來由于北極地區資源相繼被發現,加上氣候變暖,北冰洋航運前景看好,圍繞北極主權、資源所有權的爭奪日趨激烈。俄、美、加、丹麥、挪威等北極周邊國家圍繞北極利益明爭暗斗,動作不斷,格陵蘭周邊海洋權益一直是丹麥與加拿大、丹麥與俄羅斯爭奪的要點,而格陵蘭獨特的戰略地位也久為各大國所垂涎。如今格陵蘭除部分國防、外交權力外的大多數權力,包括最被看重的資源開發權,均被格陵蘭自治政府從丹麥人手中收回,這將使本已十分激烈的北極利益爭奪,呈現更加激烈、更加復雜的新局面。
(作者:陶短房 中國日報網特約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