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在線消息:4月20日至28日,筆者隨所在單位的代表團赴美從事學術訪問,走訪了美國東西海岸的大學、思想庫以及華盛頓的相關政府部門。透過這個機會,筆者得以在近距離、第一時間了解美國官方、學術界以及公眾對胡主席訪問的反應。
從總體上看,美國對華決策的主流精英人物,無論是政府官員還是智庫學者對胡主席的訪問都做出了積極正面的評價。這一點不僅超出了我們事先的預期,而且也與事后從報刊媒體上看到的輿論基調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美國學者和官員普遍認為,中美兩國首腦此番會談是一次“實質的討論會”,會談的氣氛、深度、廣度以及成效值得高度肯定。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負責亞洲事務的資深主任韋德寧透露說,布什與胡主席的會談非常成功,以至于拉長了時間,不得不讓兩位第一夫人等他們吃飯;布什還打破外交禮賓常規,要求更換午宴的座位,讓他與胡主席同桌并肩而坐,以便利用吃飯的時間繼續討論。
胡主席和布什總統會談的建設性和務實性也得到了美國學者的普遍贊賞。美國史汀生中心的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容安瀾評論說:“中美之間存在分歧和沖突并不可怕,關鍵還是要進行合作。實在的共事比空洞的對話重要。”
在胡主席出訪之前,中美經貿問題、貿易逆差、人民幣匯率、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一度被媒體炒得沸沸揚揚,而出乎人們預想的是,這些問題并沒有成為兩國領導人會談的重點。美國決策者顯然很清楚地認識到,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美經濟相互依賴中出現問題是很自然的,這些問題可以通過雙邊正常的溝通渠道加以解決。因此,在吳儀副總理訪問以及中美經貿聯委會已經取得很多成果的基礎上,兩國領導人的會談就沒有必要繼續糾纏這些技術性的細節問題了。
兩國領導人花費了很多時間進行討論的重點問題是伊朗核問題、朝核六方會談、蘇丹的人道主義危機和臺灣問題。在臺灣問題上,布什總統主動重申了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三個聯合公報和不支持“臺獨”的立場。而在伊朗、朝核以及蘇丹問題上,兩國領導人在“解決問題的目標上享有共識”。
從會談的內容中可以清楚看到,除了臺灣問題,伊朗、朝核與蘇丹都是超越中美雙邊關系之外的、涉及地區安全與國際形勢穩定的問題。作為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美國和中國在謀求自身發展的同時應該對全球的和平與繁榮做出貢獻,這正是兩位領導人在講話中共同提到的“利益攸關方”的題中之意。
美國海軍分析中心的中國問題專家馮德威表示,中國的快速發展不是“崛起”,而是“回歸”,回歸到中國作為一個有著數千年歷史的大國本位;中國的發展已經使自己的經濟利益擴展到全球,而全球性的經濟利益同時也意味著全球性的政治利益和責任。大西洋理事會的班寧·加勒特則認為,中美在經濟相互依賴的同時正在走向戰略相互依賴,共同的戰略利益使中美具有更加廣闊的合作空間。
中國有句老話叫“形勢比人強”,當前中美關系現實的發展很多方面已經超出了人們的主觀認識。這一方面源自中美雙邊超越國家范式的結構性相互依賴關系,另一方面源自中國的快速發展和壯大。因此,從這個意義上看胡錦濤主席的訪問以及中美首腦會談,我們能強烈感覺到一個超越雙邊、面向全球的中美關系新框架已經成型。(作者是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外交室副主任。)(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