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在線消息:
有“標準”,沒實力,就好比手里只有錢,沒有糧
當前,中國自行研發的各類技術正在與國際接軌,因此也就出現了不少“標準”之爭。
我們常宣揚“三流企業賣產品,二流企業賣技術,一流企業賣標準”。但是,一個公司可以這樣想,一個國家卻萬萬不能這樣想。設想一下,如果我們最好的人才和公司都去定標準,而不是提高我們的基礎制造水平,就算世界上所有的標準都是我們定的又如何?那時,“游戲”規則就變了,就像手里只有錢,沒有糧食的話,糧食就會買不到,錢就會變成廢紙。
其實,有了實力,往往可以對所謂的標準說“不”,就像美國。在國內的一些行業,由于對標準過度追求和強調,使有些人或單位把進入相關標準制度委員會當作掌握“權力”一樣進行壟斷式把持。特別是國內的許多標準委員會是由政府有關部門自上而下的任命而成,與國際專業學會通行的自下而上的組織大不一樣,從一開始就產生“文化”上的差異,也在客觀上造成了中國標準成為國際標準的困難。而在此之前,要做得就是知道國際標準之爭中的“潛規則”。
·我們的競爭對手到底是誰
前段時間,中國的無線上網技術標準WAPI在競爭中失利,未能成為ISO(國際標準化組織)認可的國際標準。一時間,國內輿論嘩然。這可以理解,畢竟無線上網與我們未來的生活密切相關,中國的標準不能成為國際標準,對中國影響很大。但是,國內對國際標準競爭過程的陌生,以及對所謂“國際標準”的過度“追捧”和“追求”,卻更讓人擔憂。
此次與WAPI競爭的是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的標準。IEEE屬下有近40多個學會,在世界各地80多個國家有會員近40萬,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非政府專業人士組織。這個組織發源于美國,并由美國主導,很多時候被少數利益集團操縱,中國人非常少。但本質上說,這個組織并不是一個美國的組織。因此,雖然此次標準之爭的實質可能如國內許多媒體渲染的一樣,是中美之爭,但名義上,中國的技術標準卻在和具有廣泛代表性的國際組織在競爭。一國對多國,競爭還沒開始,我們就已輸了一籌。
重要的是,IEEE的標準已經在許多國家實際執行,為了維護其權威性,IEEE內部的各國人士(不僅僅是美國人),必然會采取各種方法打敗競爭對手,包括WAPI。2005年6月,在華盛頓召開的IEEE理事會上,IEEE主席明確將中國WAPI視為挑戰。作為唯一與會的中國人,我曾建議協商合作,但遭到多數人的反對,他們武斷地認為WAPI是以中國政府為后臺的。這顯然是煽情的反對理由,因為國際組織中許多人對政府的介入有很深的偏見,認為政府支持很難保證標準的科學性和公正性。所以,通過此事,我們必須認識到真正有影響的國際組織的重要性,也應考慮今后如何利用這些國際組織來謀求自己國家的利益。
怎么樣去讓這些國際組織為我們所用呢?其實,只要去適應國際組織中約定的步驟和規定,不僅利益相關的大公司,就是幾個人的小公司,甚至是個人也可以“興風作浪”。而這個時候,就算某標準有很強的某某國家背景,但大家的反彈甚至反感、反對往往也就淡化了,對該標準也就接受了。
我就遇到過一位美國人,辭掉自己歷史教授的位置,與兒子成立了一個小公司專門研究汽車“黑匣子”,花了差不多10年的時間,向IEEE極力推薦汽車“黑匣子”標準。他曾找過我,要我負責的IEEE智能交通系統學會支持,并贈我一本他為此而寫的專著。談話時,我的腦子常開小差,總想起大汽車公司會怎樣想,他是不是一個“大戰風車”的當代“唐吉訶德”?現在回想起來,實在是高估了某些國際標準產生的難度了。
·爭國際標準,既要有競爭,也要有妥協
這是涉及到標準本質的問題。作為一個技術人員,我很想說“是”,只是現實和邏輯的回答都是否定的。標準本質上就是對如何做事的一種約定,標準的科學性和先進性只是選擇標準的一個因素。就像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不一定能得世界百米冠軍一樣,世界上最好的行事規則,也不見得就是世界標準。世界冠軍只能以比賽的結果來確定,世界標準也只能由投票的結果來決定。
當然,就技術標準而言,科學性和先進性往往是最重要的因素,但不全是如此。很多時候,就某種技術的標準選擇,就像用餐工具的選擇,是中式的筷子還是西式的刀叉?雙方都會各有理由,都很有道理。因此,要想成為國際上的權威標準,就必須按一定的國際程序來,既競爭又妥協。據此,制定標準的“程序”絕不是小問題,這需要讓我們重新認識“讓更多中國標準成為國際標準”的策略。
我們應注意吸收有國際交流經驗,并有時間和能力從事國際交流的人員加入標準的制定過程中。其實我們現在有許多好機會,比如IEEE極力希望在中國發展,去年夏天專門召開“中國峰會”,IEEE現任和前任主席數人今年組團訪問中國,并設立中國辦事處。IEEE的許多學會也正在組織自己的“中國之行”,筆者所在的實驗室就剛剛協辦了IEEE計算智能學會(CIS)的“中國之行”。我國目前有6351位IEEE會員,港澳占了一半,在亞洲排在日本(12702名)之后。中國與IEEE的互惠合作,將是中國有關行業走向國際化的途徑甚至捷徑。
目前,中國與國際交流的最大障礙,可能就是語言的交流能力和對西方相關文化的深度了解。此次的標準之爭,美國人攻擊中國的標準無法準確地用英文描述,國內輿論認為這是無稽之談,其實這是一個“嚴肅”問題。正是語言問題,影響了我們的國際交流,還導致有些技術人員在國際交流中有種“自卑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國人成為國際組織主導人物的能力(當然不算我們自己成立的國際組織)。“亡羊補牢,為時不晚”,要使中國標準走向國際,我們就一定要培養相關的國際化人才。(作者是中國科學院研究員,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教授,IEEE智能交通系統學會主席)(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