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球在線消息:14日,英國議會下院外交委員會公布《東亞報告》,指責中國軍力威脅東亞和平,建議歐盟維持對華軍售禁令,呼吁英國政府強化與中國臺灣的政治接觸。這份報告傳達的信息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因為它不僅是英國議會近7年來首次就東亞形勢發表報告,并涉及敏感的中國臺灣問題,更因為它正好出臺于歐盟調整對華戰略的微妙時期。
最近,不少歐洲媒體報道說,歐盟將在9月份正式推出新的對華戰略文件。1995年以來,歐盟已出臺了多份對華戰略文件,基調一直比較積極,有力地推動了中歐關系的健康穩定發展。然而,由于中國快速崛起,歐盟日益陷入困境,歐盟對華貿易逆差持續擴大以及中歐關系中“美國因素”的不斷凸顯,這四大因素已經使當前中歐關系的基礎發生了重要變化。一年來,歐盟內部一直就如何調整對華戰略、因應中國崛起展開著非常激烈的討論。
讓我們先來看看幾種比較典型的觀點。首先是“歐洲劣勢論”。歐洲一些媒體稱,目前歐盟在對華關系中處境不利,必須改變以往的柔性戰略,校正“失衡”的對華關系。其次是“中國挑戰論”。歐盟貿易委員曼德爾森將中國看作是歐盟經濟“最大的單一挑戰”。最典型的是“崛起代價論”。德國總理默克爾說,“歐盟沒有什么東西可以送給中國”,歐盟必須勇敢地向中國提出要求,中國必須為它的崛起付出“公平的代價”。
目前,這些意見在歐洲頗為流行。歐盟的一些成員國還據此要求將這些觀點寫入9月出臺的歐盟對華戰略調整報告之中。如果說美國采用“威懾”與“對話”并重的“對沖戰略”應對中國崛起的話,筆者傾向于將歐盟當前十分流行的這種調整主張稱作“規制主義”。它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征:第一,與美國防止中國挑戰美國霸權的目標不同,歐洲國家的主要目的是確保從中國經濟崛起中受益;第二,與美國仰仗強大軍事實力“遏阻”中國不同,歐盟更強調以法律和制度手段“規范”中國內外政策;第三,與美國提升同其他亞洲國家的關系以“對沖”中國不同,歐盟經營與其他亞洲經濟實體的關系,為的是分散“中國風險”,減輕對中國經濟的過分依賴;第四,同美國順應國際格局轉型的趨勢、借重中國作為“全球大國”的力量不同,歐盟更主張中國應維護對歐盟基本有利的國際秩序現狀,要求中國尊重歐盟在全球范圍內的既得利益。
具體來說,這種調整方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在經濟方面,歐盟強調中國必須強化對知識產權的保護,要求中國嚴格遵守國際貿易規則,向歐洲開放國內市場。在政治方面,要求中國更多地借鑒歐盟及西方的價值和法律理念,加快政治改革,在宗教和人權等方面取得更大進展;在安全方面,繼續維持對華武器禁運,通過北約更多參與亞洲的安全事務。在亞洲范圍內,加強同中亞國家、東盟、日本、印度、甚至是中國臺灣的經貿和政治聯系;在全球范圍內,同美國等其他國家聯手應對中國在中東和非洲等西方“利益密集區”擴大影響造成的綜合性挑戰。
客觀地說,上述具有“規制主義”傾向的對華政策調整意見雖然十分流行,但仍只是歐盟對華政策調整的眾多方案中的一個。這種傾向是否反映了所有歐盟成員國的真實意愿,它最終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新的對華戰略文件,目前還難下定論。但有一點是明確的,互利雙贏、休戚與共與真誠合作,應始終成為中歐關系的根本特征。歐盟的所有成員國都應該認識到,借重中國比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更能推動歐盟走出經濟困境;與中國合作而不是牽制中國,更有益于中歐的良性互動和實現歐盟的多極化主張;延緩中國的崛起,限制中國的國際作用,并不會使歐盟得到任何好處。(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 王鴻剛)(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