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2007年是中日關系敏感而關鍵的一年。盧溝橋事變70周年、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和“南京大屠殺”70周年紀念日將先后來臨。21日,日本共同社的報道稱,中日兩國已經確認將互派共計超過2萬人的訪問團進行互訪;同日,日本《產經新聞》報道,針對中美兩國將分別推出有關“南京大屠殺”的影片,日本一些右翼分子竟然準備拍一部“南京大屠殺是陰謀”的“紀錄片”。有跡象表明,在中日雙方高層互訪排上日程,中日關系打破五年僵局,朝向正常軌道邁進之時,日本國內一小撮右翼分子蠢蠢欲動,試圖扼制中日關系改善的勢頭,對安倍形成壓力,進而迫使其參拜靖國神社并回歸鷹派立場。面對如此復雜多變的局面,中日關系將如何平穩度過這關鍵一年?
·中日交流今年將進入高峰期
自從去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訪華以來,中日關系開始逐漸升溫,曾經在參拜靖國神社問題的陰影下陷入僵局的中日交流活動也開始復蘇,并覆蓋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等各個領域。日本共同社、《讀賣新聞》、《日本經濟新聞》等主流媒體21日紛紛報道稱,正在北京訪問的日本自民、公明兩黨國會對策委員長二階俊博和漆原良夫,日前與中國國家旅游局局長邵琪偉進行了會談,雙方正式確認為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將互派共計超過2萬人的訪問交流團。據報道,日方準備于今年八九月間向北京、上海等19個城市分別派遣千人規模的訪華團,主要進行青少年交流和舉行研討會。為加快中國游客辦理赴日簽證手續,二階表示,將在日本駐北京的大使館和駐上海、沈陽、廣州及重慶的4個總領館設置“推進交流總括官”。據稱,中日2006年共有400萬人次的相互往來,今年兩國政府計劃把規模提升至500萬人次。
對此,中國國際旅行社日本部總經理張國成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他已經聽說了中日今年要相互組織訪問團的事情。他說,這次中國赴日本訪問團每人只需人民幣6000元至8000元,訪問3個日本城市,行程為4夜5天。
《朝日新聞》報道稱,“當前執政黨內正在掀起一股訪華熱潮,目的是為顯示日中關系的冰融氣氛”。報道統計稱,自去年12月到今年3月,包括自民黨原干事長加藤纮一、眾議院議長河野洋平和公明黨黨首太田昭宏等十幾位黨政高層已經或即將訪華。另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日中雙方正就雙方領導人以及軍方高層今年互訪進行協調,另外,日中軍艦也將于8月互訪。
對于這股訪華熱潮,《朝日新聞》援引一位即將訪華的執政黨官員的話稱,“日中有必要建立起各種溝通渠道”,“執政黨內的主流意見認為,不應把日中關系逆轉到小泉時代的狀態”。
不過,《產經新聞》22日卻撰文批評近來日本政黨高官訪華是“參拜北京”,“中方意圖通過‘友好演出’來封堵首相參拜靖國神社”。報道稱,“如果日本政府和政黨鉆進了中國設計的路線,雖然好像能解決眼下的問題,但會對將來留下禍根”。
·日右翼想否認南京大屠殺
雖然中日兩國各個層面的交往將掀起一波高潮,但中日關系也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其中兩國如何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抗日戰爭爆發以及“南京大屠殺”70周年顯得尤其重要。中日是兩個都比較重視“紀念文化”的國家,如何理性健康地紀念這些歷史事件,將成為對中日兩國關系的一個考驗。
1月21日,《產經新聞》刊登“獨家”新聞稱:“為了對抗美國拍攝的《南京》,以及中美英等國以美籍華人女作家張純如所著《南京大屠殺》為腳本聯合拍攝的其他相關影片,日本保守勢力準備制作一部名為《南京的真實》紀錄片,借以表明‘南京大屠殺是有政治陰謀的憑空捏造’。”
《產經新聞》援引日本衛星電視臺“日本文化櫻花頻道”社長、電影導演水島的話宣稱,“把根本不存在的南京大屠殺作為真實歷史,這是絕對無法容忍的。”其調門之無恥令人吃驚。這位導演還很“愛國”地稱,“如果對此置之不理,就會導致日本的國際形象惡化”。令人感到可笑的是,這名妄圖歪曲歷史的右翼分子大言不慚地表示,他“希望由此開創糾正錯誤歷史認識的道路”。據報道,該紀錄片制作委員會將于本月24日成立,水島呼吁各方進行“資金援助”。
《產經新聞》特別提到,為紀念抗日戰爭爆發70周年,中、美、英等國準備在年內共推出5部左右關于南京大屠殺的紀錄片或電影。該報道并沒有說有哪5部電影或紀錄片。不過,顯然日本媒體最重視的一部電影是美國時代華納的副總裁、好萊塢著名制片人泰德·萊恩塞斯拍攝的《南京》。日本共同社21日專門報道說,這部以南京大屠殺為主題的紀錄片20日已經在美國猶他州舉行的圣丹斯電影節上映,首次正式與公眾見面。曾獲奧斯卡最佳短紀錄片獎的比爾·古登塔格和丹·斯塔曼擔任此片導演,影片主要描寫了歐美商人及宗教人士為保護南京市民免受日軍暴行而建立避難區的活動。
另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目前國內導演陸川執導的影片《南京!南京!》以及由周潤發、楊紫瓊、邁爾斯和米切爾合作的中澳大片《黃石的孩子》等兩部關于南京大屠殺的影片正在拍攝或籌拍中。《南京!南京!》是一部全景式展現南京大屠殺歷史的影片。《黃石的孩子》是根據英國記者喬治·霍格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描述了當年霍格為報道南京大屠殺真相被日軍俘虜,后被新四軍解救,他們帶領在黃石偶遇的60多名孤兒跋涉千余公里,最終到達甘肅。
·日本欲影響美國亞洲歷史觀
《產經新聞》還報道稱,“水島準備親自出馬,紀錄片將在今年夏天完成制作,并擬于攻陷南京70周年的12月上映并在世界范圍內播放”。有分析認為,日本右翼準備制作這一歪曲歷史的影片,主要目的是想影響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的亞洲歷史觀。去年美國多家主流媒體對小泉參拜靖國神社的行為以及日國內錯誤的戰爭觀及歷史觀進行了批判,美眾議院國際關系委員會前主席海德批起小泉和日本右翼來更是毫不客氣。如果說美國主流媒體和海德的批判只影響著一小部分精英階層的話,那么近年來美國好萊塢對二戰亞太戰場的關注,則使美國大眾開始了解當年那段“遠離美國”的歷史,影響著日本的“國際形象”。近年來,好萊塢拍攝了《大偷襲》(《卡巴那圖大營救》)、《風語者》、《硫磺島浴血戰》等二戰亞洲戰場的影片,現在又出現了《南京》這類令日本右翼如鯁在喉的史實紀錄片。為了抵消這些影片對日本“國際形象”的負面影響,日本也拍攝了《男人們的大和》等電影,并通過參加各種影展等方式進行推廣,試圖借此改變外界對二戰期間日本作為侵略者的形象。日前一名日本同行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日本拍攝的這些影片主要聚焦單個人物,用感情描寫來賺取觀眾眼淚,看完讓人感覺“很可憐”,卻回避戰爭背景等大的主題,刻意模糊戰爭性質及責任。
對此,不久前曾自費拍攝有關南京大屠殺紀錄片《南京夢魘》的美國人約瑟夫說,由于美國歷史教科書對當年中國戰場的情況僅一筆帶過,因此大多數美國人不知道南京大屠殺,就連他也是偶然得知這一歷史的。約瑟夫認為,二戰期間,中國人與猶太人受到的迫害與虐待幾乎不相上下,但猶太人受納粹壓迫的歷史被全世界所知曉,相關題材的電影就有上百部,而南京大屠殺卻“像是不曾發生過”,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猶太人善于利用全球尤其是美國的媒體,而中國與全球媒體的合作相當少,這導致了南京大屠殺真相的“傳播效果”不佳。
·中國搞紀念不是為了仇恨
中國社科院日本所研究員金熙德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日本的一小撮右翼勢力經常鬧事,不過,在中日關系進入改善軌道的大背景下,日本右翼勢力竟敢逆流而動,要拍紀錄片否認南京大屠殺,讓人感到震驚。他認為,日本右翼妄圖掀起新一輪否認歷史的浪潮,實際上只會使日本右翼的丑惡目的昭然若揭,也將進一步損害日本的國際形象。
金熙德認為,對付日本右翼,一方面要警惕,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視歷史研究,對其展開“有理有利有節”的反擊,這樣不僅能最大限度地孤立右翼分子,也有利于爭取日本友好勢力。
金熙德表示,今年對于中日兩國來說是重要的一年,中日關系打破了5年來的僵局,在這個大背景下,中日關系已經駛入改善的軌道。他說,今年是重要的一個年份——紀念盧溝橋事變和南京大屠殺70周年和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中日兩國發展關系是基于對歷史問題的認真總結,尤其是日方對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中國抗日戰爭這樣歷史事實的基本認識。否則,就不會有中日關系的健康發展。目前,錯誤的歷史觀在日本是有市場的,日本右翼勢力影響力也不小,他們鼓噪在否認歷史的基礎上重新定位中日關系。因此,應該做到幾個“紀念”活動的統一,否則會被日本右翼利用。
金熙德說,中日雙方可以共同搞好幾大“紀念”活動。日本應該認識到,中方搞紀念活動并不是要喚起對日本的仇恨,中方從來不煽動對日本人民的仇恨情緒,更不是要對現在的日本人“算總賬”,搞紀念活動是為了更好地總結歷史,比如,為什么日本走上軍國主義道路,進而發動對中國的侵略?通過對歷史事件的紀念和總結,避免歷史重演。
金熙德認為,隨著中日關系轉入改善的軌道,今年中日雙方不僅有高層的互訪,也會有民間、軍事等方面的交流,而日方也以繼續發展日中關系為基調,因此總體上來看,中日關系是比較樂觀的。但是,在一些基本問題上,雙方分歧依然存在,而日本故意挑事的可能性也存在。中日關系發展不會一帆風順,雙方應共同一步步排除障礙。(來源:環球時報 編輯: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