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國際問題高級研究院中國項目主任藍普頓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35年前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是當時兩國領導人擱置分歧,為了共同目標而作出的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決策。尼克松訪華為美中關系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它表明,成功的美中關系必須建立在雙方長期的共同利益基礎上。
藍普頓說,到上世紀70年代后期,中國領導人鄧小平與美國總統卡特為進一步發展美中關系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定,兩國開始就經濟、文化、教育和一些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廣泛合作。當然,如果沒有尼克松和毛澤東為恢復美中關系而邁出的第一步,也就沒有后來美中關系的不斷發展,這就是尼克松訪華最重要的意義所在。
他說,雖然35年過去了,尼克松訪華期間兩國發表的《中美聯合公報》(又稱“上海公報”)仍是處理兩國關系的準則。這項公報為雙方如何處理分歧提供了范例。公報確認了雙方的共同點,同時也坦誠地表達了雙方仍然存在的分歧。對于一個中國政策、慎重處理臺灣問題及美國在條件許可時減少在相關地區的軍事存在的理解,是公報的基石之一。
藍普頓說,尼克松訪華為美中關系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它表明,成功的美中關系必須建立在雙方長期的共同利益基礎上。如果只關注短期利益,兩國關系的穩定與發展將受到損害。當年尼克松向毛澤東表示,是共同的利益讓我們走到了一起。這句話今天仍然適用。他認為,自尼克松訪華以來,兩國關系最為重要的成就是雙方35年來在總體上保持了和平共處,美中雙方在尋求共同利益的過程中獲得了巨大的收益。
藍普頓說,如今美國政府對華政策和尼克松時代相比既相似,又不同。相似之處在于,和當年越南戰爭一樣,美國如今也陷入一場對外戰爭,而同時需要在許多國際問題上與中國合作。換句話說,當年尼克松總統和如今的布什總統面臨相似的戰略背景。而這種戰略背景為發展美中關系創造了條件。
不同之處在于,目前美中關系的深度與廣度是當年所無法比擬的。在美中關系方面,布什政府更加關注貿易問題。
藍普頓認為,著眼于長遠,雙方始終需要認識到,如果沒有一個和平與建設性的美中關系,也將不會有亞洲乃至世界的和平與繁榮。(來源:新華網 編輯: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