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美國的亞洲研究協會年會每年有來自全球各國的超過3000名學者與會,提供大約300多個分組會場,發表各國學者對于亞洲各國及與亞洲事務相關的各種研究成果。美國傳統基金會是保守的改革思想庫,它不僅僅為美國保守政治組織提供策略思路,同時也通過與全球各國政策研究界的交流,持續不斷地形成與充實其國際戰略研究的成果。位于美國西海岸的西拉俱樂部,作為有超過50萬會員的環保組織,不僅動員其會員并透過社會動員激勵公眾參與北美的山水環保活動,更以此成為向政策制定者施加壓力的組織力量,同時它也在環境保護國際合作領域中與北美各國及世界其他國家環保機構保持密切的聯系。
代表美國華人精英的“百人會”,不僅是在美華人精英對美國亞太和對華政策能施加壓力的影響者,也是一個對中美之間溝通有幫助價值的民間渠道。而美國新聞署60年代以來組織的國際訪問者計劃,正是透過政府支持邀請美國所試圖影響的各國社會精英“自由訪問”美國,讓美國公眾與組織參與接待這些各國精英,從而成為有效地在文化上影響各國精英的工具。這些都可看做是美國公眾外交的組成部分。
那么,中國有些什么樣的公眾外交資源呢?
第一, 民眾就是資源。除了高品質旅游項目外,國際人士對中國民俗、民眾生活的興趣遠大于包裝過的旅游項目,北京的胡同居民、很多地區的小鎮風情都對老外有不可克制的吸引力。
第二, 民間精英資源。政府外交固然有價值,但由學者、民間人士、企業家形成的對外交往力量更具政府外交所不具備的功能,尤其是針對那些對中國的政治體系抱強烈價值偏見的機構與人士。
第三, 空白也是資源。中國的政府職能正在轉型,很多事務需要轉由帶有組織能力的民間力量來承擔。對應國際性的NGO組織,可以推動中國在對應領域的非政府組織的發展,并最終有效地加強利用友好公眾力量與國際NGO資源擴大對應領域公共事務的協調發展。
第四, 興趣是人才資源的凝聚地。在中國青少年與一般民眾中,對國際事務的興趣是普遍的。很多人對參與外交事務的知識學習、項目參與、交流機會愿意有所投入,甚至有很大的鉆研興趣,而這正可為中國正式外交精英圈提供充分的“翻譯官”人才以外的資源基礎。
美國南加州大學的斯坦利·羅森教授在分析中美民眾意思對外交政策的影響時發現,在美國,民意可透過多元的利益集團、思想庫、媒體、民意調查結果、國會聲音、NGO、學者著作、專家意見發揮較大的影響,而中國的外交政策則更有行動高效、不受干擾的能力,而這正是因為外交工作比較具有內幕運作、圈子決定的特點,外交圈內的“特權”、“內幕透升”式的封閉運行色彩更濃。今天,中國在經濟力量上升而追求“和平崛起”的時候,很大程度上會對現有國際秩序發生很大的刺激,這要求我們有一個更為多元的外交應對機制。在此意義上,公眾外交不僅提供的是對正式外交工作象征性的補充,也提供了更多籌碼運用空間和外交網絡資源的新的輔助工作體系。
但在中國,“外交”過去一直是作為國家大事,只能由少數精英參與,而最終定奪于國家領導人,因此公眾外交的發展,需要我們對公眾的外交參與意識和技能,有輔導、有提倡、有討論、有研究、有拓展、有突破、有鼓勵、有彰揚。甚至我們需要幫助、推薦和褒揚更多的公眾外交學研究、公眾外交機構和更多的民間外交使者,對于周邊國家及世界范圍內的華人領袖、友華人士有更多在外交發展方面的利用,把外交與經濟、文化及學術國際化領域中的發展結合。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外交部門需要有精通社會動員機制的人士來主管公眾外交事務,并且吸納更多的有國際化資源與經驗的社會賢達介入到公眾外交的開發、管理、協調的體系中來。
(作者:袁岳 編輯:王晶 來源:商務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