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俄羅斯媒體在評價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剛剛結束的對俄羅斯的訪問時說,兩國的相互理解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它實際上已經超越了上世紀50年代初的“兄弟友誼”;認為與意識形態相比,共同的地緣政治和經濟利益是俄中兩國更牢固的合作基礎。《獨立報》29日刊發一篇署名文章,高度評價了胡錦濤主席對俄羅斯的訪問。
胡錦濤在莫斯科與普京總統進行會晤,雙方給俄中關系的定位是“相互信任與戰略合作”。對國際社會面臨的兩大亟待解決的問題,即伊朗和朝鮮的核計劃,莫斯科與北京立場相同,更是加重了這一定位的分量。在莫斯科簽署的俄中聯合聲明提到:“俄中強調,伊朗核問題只能通過談判和平解決。”文件中還提到,必須“通過外交途徑全面徹底解決朝鮮半島核問題”。實際上,兩國作為國際政治中具有影響力的獨立自主的兩“極”,確定了國際社會解決上述兩大尖銳問題的努力方向:武力不是萬能鑰匙,不允許動用武力。
自2003年3月出任國家主席以來,胡錦濤已是第三次訪俄。他出席了在莫斯科舉行的“中國年”以及中國國家展的開幕式。“中國年”活動中,除國家展外,還有故宮皇家珍品展、戲劇及雜技表演,兩國文化界人士、企業家、年輕人以及各社會階層代表的聚會,共有近200場活動。
2006年,俄羅斯在中國舉辦了同樣規模的“俄羅斯年”。俄聯邦文化署署長米哈伊爾·什維德科伊說,如此規模的活動在兩國關系史上實屬首次。
在談及經貿合作時,雙方肯定了取得的成績,并指出了存在的問題。普京對2006年的俄中貿易額表示滿意,但他列舉了兩個不同的統計數字。他說,俄方的統計是290億美元,而中方則為330億美元,但無論怎樣,兩國都有信心在2010年實現年貿易額600億美元的既定目標。
目前的俄中貿易結構與上世紀50年代完全不同,這并不是什么秘密。當時,蘇聯對華出口以機械產品為主,進口的則是消費品。如今,俄羅斯從中國進口工業品,卻出口能源等原料。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眾所周知:中國已成為“世界工廠”,對石油、天然氣和工業原料的需求非常迫切。
雙方數次討論過采取力所能及措施,優化俄羅斯貿易收支的問題。中國人認為,俄對華出口中的能源傾斜正是俄現實經濟狀況的反映。中國人承諾,在維持雙邊貿易高速增長的同時,將采取切實措施以優化貿易結構,提升高技術、高附加值商品比重,發展兩國經濟技術合作。俄中機械技術貿易總會的成立將是在這方面邁出的重要一步。
這實際是要用兩個輪子前進。第一個輪子是中國逐步增加在俄羅斯的石油、天然氣和電能的采購量,即能源合作。第二個輪子是加大俄羅斯的機械技術產品在雙邊貿易中所占的比重。與此同時,中國購買俄羅斯的軍事裝備(軍事技術合作)仍然占據著重要地位。
德國之聲電臺:俄羅斯公眾高度評價胡錦濤訪問
德國公共廣播電視聯盟即德國電視一臺駐莫斯科記者奇道爾科夫斯基介紹說:“俄羅斯媒體對胡錦濤的此次訪問評價非常積極,俄羅斯方面形容俄中關系不僅是伙伴關系,更是一種友誼。從電視畫面上可以看到,普京和胡錦濤在一起會談時以及在宴會上的氣氛十分輕松,雙方笑聲不斷。但是在石油問題上,俄方認為還需要進行很多對話。”
俄羅斯《商業新聞日報》批評俄羅斯的出口結構僅以初級原材料和武器為主,并呼吁俄羅斯為了長遠利益應該發展自己的高科技產業,俄羅斯也應該在這方面爭取獲得中國的支持。
作為在航天工業領域領先的兩個大國,中國和俄羅斯還計劃聯手實施火星探測計劃。
不僅媒體和政要對胡錦濤此次訪問評價積極,許多普通俄羅斯人也認為俄中保持良好關系非常重要。魯德爾是西伯利亞地區的一位普通記者。他說:“我想,俄羅斯和中國保持良好的關系對兩國以及對整個世界都具有重要意義。兩國之間可能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就算是在一個家庭內部,還會有矛盾呢。但是只要兩國能夠坦誠相待,就一定能夠解決這些問題。有人說,中國只是看重俄羅斯的石油,我想這也可以理解,中國的發展需要能源,而我們也需要通過能源出口來發展經濟,這又有什么問題呢?我所在的城市有很多中國人,他們剛來的時候連一句俄語都不會講,但是幾個月后就都能流利地講俄語了,我覺得中國人十分勤奮。”
(編輯:王晶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