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對華投資大幅度減少
在貿易額連年持續增長的同時,2006年日本對華投資卻呈下降態勢。
中國商務部的統計數據顯示,在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2006年日本對華投資項目數和金額都出現下降,項目數為2590個,減少20.77%;實際投入金額45.98億美元,減少29.6%,而同期中國引進外資整體則增長4.47%。截至2006年年底,日本對華投資累計項目數為37714個,實際投入金額579.7億美元。日本是我國第二大外資來源,僅次于香港地區。
在對華投資減少的同時,日本對越南和印度的投資卻呈現上升態勢。對印度的投資從298億日元(約3億美元)增長到598億日元(約6億美元)。對此,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北京代表處副所長真家陽一表示,對華投資減少,是因為日本三大汽車廠商已經在2002年完成了投資,進入生產階段。“投資減少,是因為該做的都做完了,比如說,三大汽車廠商在廣州的投資下降了42.9%”。
“日本企業到越南、印度投資,并不是完全放棄中國市場,而是分散風險的做法。今后對華投資仍值得期待,中國在亞洲的地位無可替代。”他說。
另外,真家陽一還告訴記者,中國從日本引進技術的數量非常大。2006年,中歐技術貿易增長4.5%,達86.6億美元;中日技術貿易增長36.1%,達到52.4億美元;中美技術貿易增長24.4%,達42.3億美元。“歐盟由多國組成,作為單一國家,日本是中國技術引進的第一大國。”他說。
不過,日本貿易振興機構提供的資料里,有一句話耐人尋味:日本企業技術實力的可持續發展將成為今后日中貿易增長的關鍵所在。用真家陽一的話說,日本產品的更新換代會影響到中日貿易,“資本、勞動力、技術是經濟增長的要素,日本唯一可做的是技術創新,對日本來說,關鍵在于技術”。
在日本方面看來,在從模擬向數字技術的演變中,日本企業在關鍵零部件市場繼續保持著很高的競爭力,這直接帶來了貿易的擴大。但是,有日本企業擔心,依賴于把零部件集中起來組裝成最終產品的數碼產品的做法是比較危險的,即當日本技術革新速度減緩時,很容易被中國大陸和臺灣以及韓國的企業所趕超。
·中日貿易擴大有四點理由
“中日經濟關系非常緊密,雖然有些問題,但沒有大的貿易摩擦,呈堅定發展的勢頭。”真家陽一對記者表示。他說,日本期待溫家寶總理4月11日至13日對日本的訪問進一步改善中日關系,促進雙方的經濟交往。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的研究報告認為,日本與中國貿易擴大有4點理由:
第一,世界經濟呈現增長,中國向世界市場供應的產品增加。對此,日本對中國的關鍵零部件的出口不斷增加。
第二,中國國內對日本產品的需求旺盛,汽車及數碼家電產品等出口穩步增長。
第三,企業內部國際分工及生產工序間分工進一步取得進展。由于價格及性能的原因,生產基地的割據狀態進一步推進,因此不得不從日本進口在中國當地難以采購的半導體等電子零部件、汽車相關零配件及構件等高附加值產品,造成日本出口增加。另外,預計從中國進口普通用品增加。
第四,隨著微軟新視窗VISTA產品的推出,可以期待帶動商用電腦置換高潮,因此預計辦公機器(電腦)的進口將會增加。(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陳凡)
| 1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