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向“戰略”+“互惠”
中日走向“戰略互惠”,關鍵在于“戰略”和“互惠”兩點上。而“基于共同利益”這一限定詞,其實也是“互惠”的同義詞。推動“戰略”關系,就不應只是推動經濟或民間交流等“低層政治”關系,而應推動包括政治與安全關系在內的全方位、全局性的合作關系。
“互惠”,就不應是一方受益,一方受損,而應是“雙贏”或“共贏”。為此,就應在考慮本國的政治與安全利益時,還要照顧到對方的政治與安全利益。國際政治與安全關系的一種經典模式是,先讓對方出牌或妥協而自己卻總想留一手,其結果是雙方都會受損,陷于“囚徒困境”或“安全困境”。中日要想打破這一經典困境,就必須有一套與傳統思維不同的新思路,即要相互信任,共同出牌,同步前進。
一是進行真正的“戰略對話”,致力于走出“安全困境”。近年來,日本與美國推動軍事一體化,構筑導彈防御系統,進行以干預釣魚島和臺海局勢為目的的軍事演習,無異于是在公然威脅中國,而中國則并沒有相應地威脅日本。日本不時表現出冷戰思維,要構筑什么“價值觀聯盟”和“自由與繁榮之弧”,試圖在中國周圍構筑一個意識形態圍墻。一些日本“戰略專家”津津樂道于陳舊的地緣政治觀念,先是牽強地規定中國是大陸國家、日本是海洋國家,然后渲染“海洋勢力必然與大陸勢力相對立”。對這些加深“安全困境”的思維和做法,中日應通過戰略對話加以排除。
二是全面推動各領域的“戰略互惠”合作,增進相互信任。中日應繼續鞏固“消除政治障礙”的成果、提升安全對話與軍事交流的檔次、緩解乃至解決領土與海域問題、開展大型經濟項目合作。此外,中日還應共同推動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在朝鮮核問題等地區熱點問題上堅持勸和促談的立場,推動地區安全合作機制的建立,強化在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合作,在解決環境、貧困等問題上加強雙邊與多邊合作,在更廣泛的國際問題上加強政策協調。
在具體做法上,應把“解鈴還須系鈴人”、“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等細微做法和“戰略和解”、“共同發展”等宏觀思路結合起來。在具體進程上,把先易后難、循序漸進、以民促官(還有以經促政、以文促情)等審慎推動和堅持不懈、尋機突破、政治決斷等積極姿態相結合。既要立足于審慎的現實主義,即對日本對美安全依賴的現實有一個冷峻的把握;同時又不應放棄積極的理想主義,即要認清中日實現戰略和解是日本擺脫排他性同盟政策的必由之路。不因一時難以解決諸矛盾而失去信心,也不因需要長久時日而失去恒心。
三是堅持不懈地推動兩國民眾與輿論層面的相互理解與和解進程。應當看到,目前中日關系的政治基礎、民眾感情和輿論氛圍還是相對脆弱的,應當對剛剛出現的回升勢頭倍加珍惜和維護。日方不應把“戰略”概念用作輕描淡寫“參拜”問題的煙幕彈,不應使剛剛出現的大好局面毀于一旦。中方宜充分考慮到中日關系發展進程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以備從容應對可能出現的任何變局。
中日推動“戰略互惠關系”本來就是充滿困難的進程。有了心理準備,該進程反而就有可能穩步地得到進展。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教授 金熙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