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前兩天,記者在莫斯科“新阿爾巴特大街書店”的中國問題專架挑書時,偶遇了一位也對中國問題書籍感興趣的俄羅斯朋友。一問才知,這位漢語很流利的青年叫尼古拉,是一位自由職業者,同時受聘于幾家俄羅斯旅行社,為往來于中俄之間的各種高級旅游團作翻譯及導游。尼古拉用中文對本報記者自豪地說:“在如今的俄羅斯,會說漢語的人已不再是鳳毛麟角了。隨著中俄互辦‘國家年’活動的開展,漢語熱正在俄羅斯悄然興起,許多青年人都對漢語和中國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熱情。”尼古拉一邊給記者留電話一邊笑著說:“這不,我來這里買關于中國的書,就是想多了解一些有關中國的知識,因為學習漢語僅僅是個開始,我還想更多地了解中國歷史和文化。”
語言是一種文化的代表,也是友誼的橋梁。加快漢語在俄羅斯的推廣,將有利于加強中俄兩國人民之間的了解,為兩國老百姓架起語言和文化的橋梁。近兩年來,隨著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日益深入發展和中俄“國家年”活動的不斷展開,俄羅斯的漢語熱和中國的俄語熱都在升溫,相互到對方國家學習語言的人數驟增。俄羅斯近些年出現了漢語熱,漢語人才供不應求,懂漢語的學生就業形勢很好。
4月25日下午3時,“莫斯科校際漢語比賽”在莫斯科礦業大學舉行。來自莫斯科開設漢語教學課程的11所高校的大學生,用漢語表演了歌曲、朗誦、相聲、小品等豐富多彩的節目,這些節目時而引來觀眾們的陣陣笑聲,時而讓觀眾們全神貫注地投入其中。活動的組織者稱,“莫斯科校際漢語比賽”每年舉辦一次,今年已是第15屆了。近來年,參加比賽的學校和選手以及來“觀戰”的觀眾逐年增加。今年參加比賽的選手就多達200多人,參賽節目多達90余個,是有史以來參賽人數和節目最多的一次。
一名參賽學校的老師向記者表示:“每年的漢語比賽,都是學漢語的俄羅斯學生的盛大節日,各校同學都踴躍參與,表現出了很高的熱情和極大的興致。”一名參賽選手則表示:“同學們都希望借此機會展示一下自己學習漢語的成功與自豪,讓大家分享其中的喜悅,相互鼓勵,不斷進步。”
就在“莫斯科校際漢語比賽”的前一天的4月24日上午,中國駐俄羅斯大使劉古昌與俄羅斯國立喀山大學校長薩拉霍夫,在中國駐俄使館共同簽署了《關于在喀山大學合作建設孔子學院的協議》。這是近5個月來與中方簽署聯合創辦孔子學院的第五所俄羅斯高校。在俄羅斯“中國國家年”的大背景下,孔子學院正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在俄羅斯各地。
據本報記者從中國駐俄羅斯使館教育處了解,截至2007年4月24日,共有6所俄羅斯高校與國家漢辦簽署創辦孔子學院的協議。其中圣彼得堡國立大學是最早與中方簽署建立孔子學院的俄高校,該校早在2005年7月5日就與中國國家漢辦簽署了合作協議。而在俄境內第一所掛牌運行的孔子學院,則設立在遠東國立大學,其正式成立時間是2006年12月21日。隨后,在2006年12月至2007年4月短短5個月的時間內,伊爾庫茨克國立大學、俄國立人文大學、新西伯利亞技術大學、喀山大學4所大學爭先恐后地與中方簽署了建立孔子學院的相關協議。據我駐俄使館教育處參贊非玉芳女士透露,目前,尚有10余所俄羅斯高校提出創辦孔子學院的意向和申請,相關合作事宜還在磋商之中。
俄羅斯“漢語熱”持續升溫的主要原因,是俄政府的支持和鼓勵。目前,俄羅斯政府對于漢語教學的普及也給予了高度重視,兩國政府間還簽訂了專門支持漢語和俄語教學的協議。今年2月1日在克里姆林宮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俄羅斯總統普京用漢語向中國記者打招呼;在3月底的“中國國家年”開幕儀式上,普京用“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來形容中俄關系,這些都成為俄羅斯漢語熱的加溫器。
據統計,到2006年,俄羅斯學習漢語的人數已經過萬,比2005年增長了40%。據不完全統計,全俄目前已有50余個漢語教學點,其中開設漢語專業或公共漢語課的高校就有30余所。莫斯科已有9所中學從二年級開始就開設漢語課程,從四年級開始,歷史、地理和文學課則全部用中文教學。俄許多富豪家庭開始為子女聘請漢語家庭教師,他們開始將新的商業目光瞄準中國。
與此同時,中國政府也積極幫助俄高校開設漢語專業,支持俄高校建立漢語中心。對在俄羅斯的漢語中心和孔子學院,中方提供不同類型、適合于不同人群的漢語教材和中國文化的通俗讀物,也提供師資,包括大學教授,也包括青年志愿者。在部分中學和小學,也準備開設漢語課程。中國還為俄羅斯提供音像教學資料和統一的漢語考試服務。
對漢語熱的不斷升溫,普京總統曾表示說:“我相信,我們兩國的伙伴關系越密切,兩國學俄語和學中文的人就會越多,我們彼此也就會越了解。”俄中友協主席季塔連科不久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預言:“俄羅斯人學習漢語的熱情,可能會像上世紀50年代中國出現的俄語熱一樣。”(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