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一直謀求在汽車制造、航空航天和其他尖端技術領域世界強國地位的中國如今又有了新的目標,那就是利潤豐厚、專門提供石油開采設備和技術的油田服務業。
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說,由于技術欠佳、經驗缺乏而長期困囿于國內市場的中國油田服務企業眼下已經在從俄羅斯到美國得克薩斯的世界廣大地區找到了立足點。其中兩家最大的公司的老總表示,他們計劃在未來幾年內將其海外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提高兩倍。中國幾家大型石油公司旗下的油田服務子公司上周在休斯頓的近海技術會議(Offshore
Technology Conference)上高調亮相,聲稱中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和巨大的工業產能能夠滿足世界石油產業維持油田生產的人力和物力需求。
但是中國企業在提供高精尖和高利潤產品及服務方面所存在的障礙卻是令人望而卻步。已經有業內人士表示,中國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尚難滿足他們相對較高的要求。這種差距凸顯出中國利用其巨大的產能和勞動力資源優勢與久負盛名的西方公司展開競爭的可能性和局限性。
油田服務業產品及服務業務繁復多樣,從鉆井平臺到金屬管線到程控軟件到對勘探新儲量至關重要的工程技術等無所不包。自從油價進入連續三年的大幅上漲以來,這一行業出現了蓬勃的發展。油田服務公司Baker
Hughes
Inc.一月一次的調查結果顯示,全球運營中的石油天然氣鉆井平臺數量自2003年以來一直在穩步上升,到今年2月份達到3,352個,創下21年來的最高紀錄。
中國進軍油田服務業并非偶然。眼下中國正在越來越多地躋身國際石油舞臺,從委內瑞拉到埃塞俄比亞,它到處都在建立石油開采合資企業以滿足其急速增長的能源需求。在像伊朗、蘇丹、緬甸等這樣的國家,西方公司提供油田服務面臨重重壓力,有時還會遭遇法律上的限制,在這種情況下,可靠的油田設備和勞務供應助益作用尤為突出。
一批中國企業已經在油田服務領域創闖出了名聲。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oration.)旗下的東方地球物理勘探責任有限公司(BGP Inc.)就是其中之一。該公司提供的地震技術可以用于石油勘探。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屬下的另一家子公司──寶雞石油機械有限責任公司(Baoji Oilfield Machinery
Co.)是中國建廠時間最長、同時也是產量最大的鉆井平臺制造商,年產量超過50臺。這家有68年歷史的公司長期向海外出口平臺,但只到2006年才打入美國市場。宏華石油設備有限公司(HongHua
Co.)是中國第二大鉆井平臺生產企業,年產量也是50臺。該公司于1998年制造出第一個鉆塔,2005年即開始向美國出口。這兩家公司均表示,其未來業務增長將來自于海外。
中國企業最活躍的地區是非洲、中東和亞洲。2005年,第一臺由中國制造的鉆塔運抵美國,一時間激起了美國政客的強烈不滿。他們將中國人在美國土地上進行石油鉆探比作是一種外包。然而,日益加劇的設備短缺現實最終蓋過了政治上的反對呼聲,由此,美國企業訂購中國造鉆塔的訂單接二連三地發到了中國。
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CNOOC Ltd.)麾下的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Offshore Oil Engineering
Corp.)總經理姜錫肇表示,公司希望其海外業務占總收入的比例到2012年時能由2006年的10%增至30%到40%。該公司去年實現利潤人民幣7.47億元(約合9,690萬美元),增長28%;年總收入計人民幣49.7億元,增長了17%。
中海石油的另一家子公司──中海油田服務有限公司 (China Oilfield Services
Ltd.)去年的海外收入達到人民幣63.6億元,占其總收入的比例幾乎增加了一倍,由2005年的9%上升到了17%。該公司稱要努力使這一比例在2008年進一步升至30%。
但是熱情歸熱情,中國的油田服務企業同時也面臨著一些挑戰。中國油田服務業眼下為人所道的還只是它低廉的價格和較快的施工進度,而并非它的技術優勢。
總部設在百慕大的鉆塔經營商Nabors Industries Ltd.的首席執行長基恩·愛森博格(Gene
Isenberg)說,對那些外來的鉆塔,尤其是來自中國的鉆塔,他們都要花費相當的時間、資金和精力來進行調試,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這些鉆塔達到他們的工作標準。他還表示公司今后要減少對中國供應商的依賴。
姜錫肇指出,在中國的勞動力人口中工程師的數量正逐漸增加,但是中國公司所急需的那些能使其真正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冷僻領域的專家卻相對很少。他在休斯頓的會議上說到,中國市場尚未發展成熟,一些基本要求一時還無法滿足。(來源:華爾街日報
編輯: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