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今年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盟”)成立四十周年和東亞合作十周年的雙喜年份。上海國際關系學會和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專程邀請了東盟十國及日本、韓國、美國、印度等國的國際問題專家來滬,隆重舉行“東盟發展與東亞合作——紀念東盟成立40周年暨東亞合作10周年”研討會。東盟秘書長王景榮蒞會發表主旨演講,介紹了東盟的發展趨勢和前景。
·對話者名片
俞新天(中國國際關系學會副會長、上海國際關系學會會長、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俞新天教授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國際問題專家。1990-1991年,作為訪問學者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和加州伯克萊大學東亞研究所進行研究工作;1997年參加美國艾森豪威爾交流成員項目。俞新天教授著作頗豐,《機會和限制:發展中國家現代化的條件和比較》、《走自己的路:對中國現代化的總體設計》等一系列專著具有學術影響力。
王景榮(東盟秘書長)早年畢業于美國華盛頓喬治頓大學阿拉伯語專業,獲碩士學位。歷任新加坡駐吉隆坡高級專署顧問,新加坡外交部長顧問、駐美國大使館參贊、外交部長新聞秘書、外交部發言人、新加坡駐印度高級專員、駐尼泊爾大使、新加坡總理新聞秘書和次長。2003年1月,出任東盟秘書長。
·共識:一種新型合作關系
在東亞合作中,東盟是坐在駕駛席上的領導者,中國支持東盟在東亞合作中的領導作用,這是中國-東盟戰略伙伴關系的重要內容。
——俞新天
今后的5-10年,中國與東盟除了加強經濟聯系外,雙方合作的新重點應在社會和文化方面,發展人民對人民、社會對社會的關系。
——王景榮
王景榮秘書長(以下簡稱“王”):今年是東盟成立40周年,東盟已有了很大發展。東盟與中國的關系發展勢頭良好,去年雙方在南寧召開峰會,紀念東盟與中國建立對話伙伴15周年。15年來,雙方的關系發生了很大變化。第一個10年是東盟對中國有更多的了解和建立穩定的政治關系的時期,雙方建立了互信。接下來的5年是建立經濟關系的時期,雙方達成了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協議。
而今后的5-10年除了加強經濟聯系外,雙方合作的新重點應在社會和文化方面,發展人民對人民、社會對社會的關系。
在與中國發展關系的同時,東盟學會了如何互相合作,以及如何與中國共事。我們可以看到雙方的領導都是強而有力的,這使東盟與中國的關系能夠保持穩定發展。
俞新天教授(以下簡稱“俞”):冷戰結束后,特別是進入新世紀后,中國和東盟的關系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展示了新型合作關系的重大意義。
一是以建立自由貿易區為目標的經濟合作不斷深化,經濟依存度日益加深,通過合作達到了互利雙贏。2006年中國和東盟的貿易額高達1608億美元,重點合作領域也從5個擴大到了10個。
二是在安全合作上實現了突破,增強了互信。面對非傳統安全威脅的嚴重挑戰,中國與東盟國家合力抵抗,在亞洲金融危機和“非典”期間互相援助。非傳統安全領域內的合作也帶動了傳統安全領域的合作。雙方發表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約束各自的行為;中國和其他大國都加入了《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保證了東亞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三是中國與東盟建立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擴展了南南合作的方式。新世紀以來東亞經濟合作的迅速發展,與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推動和刺激分不開。中國無意與任何國家爭奪地區合作的主導權,推動東亞合作的努力只會增強不會減弱。在東亞合作中,東盟是坐在駕駛席上的領導者,不僅因為中、日、韓之間復雜的關系,而且因為東盟在取得合作具體成果的同時發展了“東盟方式”,為東亞提供了借鑒的可能性。中國支持東盟在東亞合作中的領導作用,這是中國-東盟戰略伙伴關系的一個重要內容。
四是社會文化交往日益頻繁,人民之間的了解開始加深。當代中國與東南亞的文化交流既是歷史的延續,又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各主權國家平等交往的新體驗。
1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