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海外媒體和專家學者在論及美國的“親華派”問題時,有這樣一種較為流行的看法:即一旦“親華派”在白宮的分量有所增加,中美關系就“順暢”一些;如果“親華派”力量有所削弱,則反映在中美雙邊關系上摩擦就會增多。這似乎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僅然。中美雙邊關系要有大幅度的改善,首先處決于中國自身軟硬實力的增強,當然中美雙方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有助于雙邊關系的改善。最近媒體有關中美關系的一些論述,很有說服力
……
·崛起中的中國對美國的影響
香港《商報》6月4日文章《美智囊提對華新戰略》:美國角逐白宮大位的選戰已經拉開序幕,中國的和平崛起及當前美中關系問題,又將成為明年美國總統競選的重要話題。現在競爭總統提名的民主黨參議員希拉里·克林頓、貝拉克·奧巴馬、共和黨參議員約翰·麥凱恩都已開始談論中國話題了。
奧巴馬強調:“我們必須向東看,因為這個世界的重心越來越向亞洲轉移。”他說,亞洲在崛起,中國在崛起,亞洲對美國的影響,“中國自然是主角”。
共和黨參議員麥凱恩也認為,中國崛起并不意味著“中國和美國注定要成為對手,相反,我們應該采取一切措施經營雙方關系,尋找彼此利益重合的領域”。
希拉里·克林頓曾在CNBC電視臺訪談節目中宣稱,美國經濟過于依賴中國了。她在第二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開幕之前,給財政部長保爾森和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寫了封措辭強硬的信。
不管這些總統熱門人選如何談論中國,他們中不論誰入主白宮都需要制定新的對華戰略,并且是新的對華整體戰略。這一整體戰略的目標是建立和經營面向世界的21世紀未來的美中關系。與全新的中國接觸需要全新的戰略。這是美國前貿易代表卡拉·希爾斯和美國太平洋司令部前司令丹尼斯·布萊爾最近在《與全新的中國接觸》的文章中提出的觀點。
隸屬于美國外交學會的30名專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在討論中國崛起的影響及中美經濟與外交關系發展狀況的報告中得出結論:美國需要采納一個在廣泛和重視程度上遠遠超過目前水平的對華新戰略,即新的對華整體戰略,以此盡量擴展與中國的合作領域,減少發生沖突的可能。
·美主動緩和對華關系
美聯社新加坡6月4日電:在地區安全會議上,北京在防務政策問題上采取了出乎意料的坦誠態度。與此同時,美國也有意淡化對中國日益增強的軍力的不安。
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發表的講話采取了明顯的和解論調,指出五角大樓正在主動緩和與北京的關系。他的講話令聽眾感到驚訝。
相形之下,蓋茨的前任拉姆斯菲爾德利用以往的兩次香格里拉對話批評中國擴充軍力的做法。蓋茨只簡略提及了中國的軍事預算問題。他在講話的結尾表示,由于北京的軍事開支和現代化“不夠透明”,華盛頓感到不安。不過,他指出,美國意識到中國造成危害的能力和造成危害的意圖是兩回事,從而緩和了論調。
香港《太陽報》6月4日文章《“中國威脅論”降調的背后》:正在新加坡參加香格里拉對話的美國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基廷上將,前天接受獨家專訪。他說,美國盼臺海和平穩定,不希望出現動蕩,故不愿意在臺海問題上使用“干預”這個概念。同時,即使中國未來成為海洋大國,中美也可在太平洋和平共處,故美國不希望使用“沖突”這個概念。
此次會議一個明顯的跡象是:由于中國軍方首次派出高級軍事代表團與會,由此與美方及其它國家形成對話氛圍,過去幾年會議上蔓延的對中國的疑慮和敵意明顯減弱,美國國防部長蓋茨的報告一改前防長拉姆斯菲爾德的“中國威脅論”基調,對美中軍事互動的前景表示樂觀。
出現這一新跡象,無疑與中方派出高級軍事代表團有關,但也與近年美國高層全面調整對華策略有關。可以確定的是,中國軍事代表團首次與會,邁出了很好的一步,尤其是會議期間中方代表團在會上的發言以及會議之外與各國的互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偏向中國”的傾向隨處可見
日本《世界日報》6月4日文章《布什政權內部親華派影響力擴大》:親華派現在占據了布什政權中的要職。盡管親華派高官著力推進的是與中國加強經濟層面的合作,但在外交和安保層面“偏向中國”的傾向也還是隨處可見,令日本感到不快的情況正陸續出現。
現在執掌布什政權對華經濟外交的就是眾所周知的親華派人士——財長保爾森。而推薦保爾森出任財長的是總統首席顧問博頓,兩人同屬重視對華經濟關系的親華派。
據美國消息人士說,布什政權“偏向中國”的政策主要是出于這兩人之手,他們不希望擔憂中國迅速擴充軍力的安保領域高官參與對華政策的制定。目前他們在政府中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已經開始波及外交和安保層面。
此外,白宮國家安全會議亞洲事務負責人韋德寧也是親華派人士,他主導著美國亞洲政策的制定。日本政府為了選擇第二代主力戰斗機,要求美方提供最新型的F-22戰斗機的信息。據《華盛頓時報》的報道,反對向日本出口F-22的韋德寧等親華派人士試圖拖延信息的提供。美國國防部于5月25日發表了2007年度中國軍力報告。《華盛頓時報》又報道說,白宮國家安全會議與國家情報局的高官們為了減少對中國的刺激性表述,對報告進行了修改。
此外,報告書的發布日期從3月推遲到5月,也是為了避免給美中戰略經濟對話造成影響。而且選在不容易引起媒體關注的周五發表這份報告,同樣是為了顧及中國的感受。
在5月1日召開的、由兩國外長和防長參加的日美安全磋商會議(“2+2”會議)上發表的共同聲明中,從“共同戰略目標”中取消了與臺灣海峽問題相關的內容。有觀點認為這也是親華派人士運作的結果。(來源:新華網
編輯: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