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1986年11月,時任日本首相的中曾根康弘訪問中國,向中國領導人提出一項倡議:每年邀請100名中國青年訪問日本。中方表示同意。
1987年,第一批中國青年抵達日本進行訪問。20年間,無論中日關系如何變化,這一項目持續進行。到2006年年底,已有4258名中國青年東渡日本訪問。
·中國青年感知日本的另一面
1987年,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還處于起步階段,許多團員也是第一次踏出國門,日本的環保理念、日本企業的科技投入、日本百姓的公德意識等都給團員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楊永培女士訪問日本是在1990年。在日本三重縣,她看到的是:環境整潔、設施先進,農村家家有車。
“那時候,我們連廁所的沖水按鈕都找不到。當然,現在我們都有了。”在6月30日的中日青年友誼計劃20周年紀念論壇上,她有些不好意思地透露了這個“小秘密”。
在日本,讓她感到震驚的不是發達的物質文明,而是老百姓的環保意識。住宿農家時,主人家的小姑娘香津一大早問她“要不要一起去”,她還以為有什么好玩兒的活動。出門后才發現,小姑娘是要去大街上打掃衛生。在她住宿的小村子,每家輪流打掃公共領域的衛生。
企業家赴日參觀考察也大有收獲。陳潮鈿,廣東東方鋯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老總。訪問日本時,他發現:日本企業在研發方面的投入相當大,幾乎每家企業都有研發中心?;貒?,他的企業加大了研發力度,研發投入在廣東省同行業處于領先地位。
北京青年宮的馮松青當年也訪問了日本,他對日本人不追求奢華浪費和勤儉節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說,接待方并不是頓頓大餐招待,有時候一個盒飯就解決了吃的問題;他們沒住豪華賓館,而是住簡陋的日本旅館“榻榻米”房間,但大家相處親密,無話不談。
更多時候,讓訪日團員感受頗深的是普通日本人的言行舉止。
彭放,北京大學碩士研究生,跟隨2007年訪日代表團剛剛從日本歸來。他眼中的日本,老百姓有著良好的素質,車輛禮讓行人,無人插隊,無人闖紅燈。“物質文明可以飛速發展,但精神文明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彼锌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