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6月11日是俄羅斯《國家私有化綱要》出臺15周年的日子。
俄羅斯《國家私有化綱要》實施多年來對國家經濟的走向產生了重大影響,專家們對這一過程的評價可謂毀譽參半。
《1992年度俄羅斯聯邦國有和地方企業私有化綱要》1992年6月11日獲有關部門批準。綱要規定,私有化以形成私人所有者階層,增強企業經營效力,提高居民社會保障水平,發展公用基礎設施,創造競爭環境,吸引外國投資為宗旨。
俄羅斯Troika Dialog公司戰略顧問安德烈·庫茲涅佐夫認為,大部分國有企業實現了所有制轉軌無疑是私有化的主要成果。但是,俄羅斯的證券私有化過程并未造就廣泛的私有者階層。只有少數人從私有化進程中獲益,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諾里爾斯克鎳業公司等順利地將所持有的私股證券兌換為實際企業股票的公司就是其中為數不多的成功個案。不過,俄羅斯居民正是在私有化過程中才通過嘗試和失誤獲得了操控有價證券的初步經驗。
俄羅斯經濟金融調查研究中心權威經濟學家奧列格·扎穆林指出,私有化過程運作方式欠佳可以稱為一大消極因素。企業從國有制向私有制過渡過程中陣痛之多,程度之艱難,都超出了私有化操盤者的想象。
俄羅斯國立高等經濟大學制度經濟學教研室副教授安東·魯諾夫認為,俄羅斯證券私有化的操作過程具有非系統性。從法律角度來說,公民享有所有權,但是卻未形成行使這些權利的機制。魯諾夫指出,私有化過于倉促,只對部分企業進行私有化,而非對整個生產部門進行全面私有化是第二個消極因素。企業并非孤立存在、孤立經營,而是分別處于生產鏈的某個特定環節。倉促私有化導致處于生產鏈頂端的開采企業受益最大,因為只有它們能夠迅速向出口轉軌。
可以說,私有化的政治目的的確達到了,但也只有政治目的達到了。其政治目的首先在于,私有化造就了一群以保全新政治秩序為目的的人;其次,私有化成功地把經濟領域中掌權的舊秩序代表清除出局。這兩個目的基本上都實現了。(來源:俄新網 編輯: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