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huán)球在線消息:中國今年即將舉辦“俄羅斯年”,明年俄羅斯也將舉辦“中國年”。前天,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李輝和俄羅斯駐華大使拉佐夫聯(lián)合舉行記者招待會,介紹了中俄“國家年”活動的有關情況。根據(jù)計劃,本次中國舉辦的“俄羅斯年”,將包括8個國家級項目,近200項其他項目,包括兩國元首共同出席“俄羅斯年”開幕式、中俄經濟工商界高峰會議、俄羅斯國家展和俄羅斯文化節(jié)等,內容涵蓋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多個領域。
今年恰好也是中俄戰(zhàn)略協(xié)作伙伴關系建立10周年,兩國互辦“國家年”活動,無疑是戰(zhàn)略協(xié)作伙伴關系的深化和延伸。不過,與單純的政府和官方交流不同的是,這一活動重點是在經濟和文化領域,大部分內容是在兩國間的工商企業(yè)界展開,以及向中國公眾宣傳俄羅斯歷史和文化,可以說是“政府搭臺,民間唱戲”。
將國家間的合作與信任關系,由政府而擴展到民間,無疑是必要的。國家與國家間能不能長久合作,不是政府層面就可以完全決定的,同時又要植根于民間基礎。按照上世紀90年代以來逐漸興起的社會建構主義國際關系理論,國家間的合作與持久和平,至關重要的,還是要在不同國家間建構起“共同知識”,即可以相互理解的國際政治文化。
人類世界的各種關系,雖然有自然生長的成分,但同時也是人的主觀意志主動建構的結果。“觀念決定選擇”,有什么樣的觀念建構和價值決斷,就會有什么樣的國際政治文化。如果國家之間在國際政治文化上缺乏交集,那么,相互之間就可能陷入猜疑,就難以有效展開合作。
培育相互信任的國際政治文化,實際上就是要培育這種文化的載體。這一載體歸根到底是由人構成的。只有在不同的國家之間,作為多數(shù)的普羅大眾都在思想上有認同、在情感上友善時,國家之間的合作,才是真正有效和能長久堅持的。
而在不同的國家之間,在政府和官方層面的關系發(fā)生不和諧時,民間文化交流及友誼關系的存在,則是防止國家間關系惡化的良好控制閥。
當下的中俄關系,不僅曾經有過深厚的情誼并被兩國民眾記憶在心靈深處,而且在最近的一二十年間,兩國關系一直是在轉暖和深入發(fā)展的過程中,至今兩國在政府層面已形成高度共識、有著高度互信。突出表明這一點的是,曾經長期橫亙在兩國間的領土劃界問題,已于前年全部達成協(xié)議。在這種情況下,兩國不失時機又大力開展起民間文化交流活動,顯然是對這種信任合作關系的鞏固和加強。
中俄兩國通過擴大民間往來,也有利于消除兩國民眾在某些問題上不必要的誤解。兩國交往,民眾之間難免出現(xiàn)一些不諧之音,如不能及時化解,會對兩國關系的穩(wěn)定發(fā)展產生干擾作用。“國家年”在兩國的開辦,將在兩國經濟、文化各領域搭起溝通、了解的橋梁,使兩國民眾在情感上拉近距離,從而減少合作成本,提高合作效益。
中俄以互辦“國家年”活動促進民間交往、提高政治互信,也是兩個都處于復興中的國家,在政治和外交上日益成熟的表現(xiàn)。民間外交是政府外交有益而必要的補充,中國對此一直高度重視,也積累了豐富經驗,形成了自身傳統(tǒng)。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仍應堅持在國家交往中,大力發(fā)展民間關系,以在國家間建構有利于消解分歧、促進合作的國際政治文化,從而為中國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國際環(huán)境,也為人類持久和平做出自己的貢獻。(來源:新京報 2006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