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在新中國建設時期,蘇聯對華援助的156個項目中,哈爾濱占13項,在當時哈爾濱援建工廠里隨處可見蘇聯專家的身影,據統計先后有850多名蘇聯專家曾經支援過哈爾濱的經濟建設,在長期的交往中,蘇聯專家與哈爾濱人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歲月如歌,轉眼一個甲子。在我們歡慶哈爾濱解放60周年和中俄友好年之際,隨著本報主辦的“俄羅斯記者鏡頭下的中俄友誼”圖片展的開展,本報記者采訪了幾位“一五”建設時期與蘇聯專家一起進行工業建設的當事人,通過他們的親身經歷,讓我們共同回憶那段難忘的歲月。
·和諧互敬 與蘇聯專家相處就像親兄弟
哈汽輪機責任有限公司設計研究中心的返聘顧問吳愛中老人已經年逾七旬,對上世紀50年代初與蘇聯專家一起建廠的那段經歷他記憶猶新,仿如昨天的事。
據吳老介紹,1952年國家準備在哈籌建汽輪機廠。蘇聯重型機械廠列寧格勒分院負責汽輪機廠的建廠設計工作,選擇列寧格勒分院是因為它設計過蘇聯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機械廠。根據中方要求,蘇聯專家將為我國設計一個同等規模的汽輪機廠。從此,蘇聯專家與哈汽輪機廠的建設者們結下了深厚情誼。
蘇聯專家工作時一絲不茍,但在生活中卻與中國工人們情同手足。1956年,哈汽輪機廠建成,322套進口設備中80%以上是蘇聯的產品。隨后蘇方又提供了汽輪機的設計圖紙。在廠里,工人們把蘇聯專家當成朋友,有困難找蘇聯專家,他們都會耐心地解答,工人們時常主動把加工的零件讓他們檢查。
78歲的任飛現已退休,當時,他是汽輪機廠的高級翻譯,與蘇聯專家們幾乎形影不離,他向記者講述了與蘇聯專家共同生活的歲月。蘇聯專家住在哈爾濱友誼宮,友誼宮按照蘇聯風格為他們安排食宿,聘請專業的西點師傅為他們做西餐,但是沒想到的是,蘇聯專家卻偏愛中餐。他們說,同樣的材料,中餐的味道勝于西餐,他們經常用刀叉吃中餐。有時候,他們也嘗試著做中餐,但他們只會使用鹽和醬油,做出來的味道遠不如廚師做的,他們卻吃得津津有味。回國后,有的蘇聯專家常常向家人炫耀,自己會做中國菜。
因為語言不通,當時的蘇聯專家根本不看電視、不聽廣播、不讀報紙,可他們的業余生活過得有滋有味。每天晚上,友誼宮都會舉辦舞會,汽輪機廠特意派廠里舞技高超、端莊大方、年輕漂亮的姑娘去陪蘇聯專家跳舞。姑娘們坐在舞場的椅子上,蘇聯專家走過來禮貌地行禮,然后與舞伴步入舞池翩翩起舞。盡管存在語言障礙,但是雙方依舊配合默契。
為了豐富蘇聯專家的業余生活,廠里也是各盡所能,派翻譯們陪他們打乒乓球。蘇聯專家球技不好,但他們酷愛這項運動,總是拉著翻譯一起打球,結果他們總是輸得一敗涂地,心情沮喪。看到這種情景,翻譯們商量,如何在打球時,做到既故意輸球,又不讓他們發現,以鼓勵蘇聯專家,否則讓蘇聯專家看出來,就不好了。
在和諧、互敬的氣氛中,哈汽輪機廠迅速發展:1958年我國第一臺2萬5千千瓦的汽輪機問世;1959年我國當時最大的5萬千瓦的汽輪機問世;同年,我國第一臺2萬5千千瓦雙抽氣冷凝式汽輪機問世……后來,哈汽輪機廠先后有105名技術工人到蘇聯進行相關培訓,這批人后來成了哈汽輪機廠里的骨干力量。
如今,哈汽輪機責任有限公司仍和列寧格勒分院保持密切的聯系,雙方互通有無,交流技術經驗。友誼的火炬在新時期里繼續傳遞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