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某些中國產品存在衛生隱患或質量問題,這不是大新聞,國內媒體也時常有所報道。但美國媒體近來連篇累牘的報道,似乎是別有用心。用一些分析人士的話說,在中美貿易摩擦有加劇趨勢的背景下,一些美國人正以中國產品存在質量問題為突破口,將質量問題無限夸大,進而達到妖魔化“中國制造”的企圖。
·媒體報道“排山倒海”
目前,美國媒體報道的中國“肇事”產品可謂琳瑯滿目:有毒寵物食品、有毒牙膏、不安全玩具、不合格輪胎……現在則又集中在水產品上。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日前稱,將暫停從中國進口鯰魚、巴沙魚、蝦、鯪魚和鰻魚5種水產品,直到證明這些產品符合美國的安全標準為止。
根據FDA的數據,今年以來,每月都有約200批中國的貨物被美國拒收,是所有美國主要食品貿易來源國家中最多的。相比較而言,泰國遭拒的約為18批,意大利為35批。
《華盛頓郵報》則報道,美國農業官員在過去的一年中,還查獲了數百萬磅來自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的違禁禽類產品,其中一些產品還采取蒙混過關的手段,比如,包裝箱上寫著“干百合花”和“梅干片”等等。
產品質量關乎消費者的健康,甚至人身安全。按照美國媒體的報道,一些黑心“中國制造”產品,確實在美國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比如,來自中國的寵物食品——麥麩里面被非法添加了化學品三聚氰胺,導致許多美國寵物腎衰竭死亡。而中國有質量缺陷的輪胎,也導致了一起致命的交通事故。這些事件一經媒體報道,立即在美國掀起軒然大波。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美國媒體不斷發表極有情緒化的言論。比如,美國《亞特蘭大憲法報》一篇社論就說,沒有一個國家能確保食品等產品的完全安全,“但有證據表明,與其他貿易伙伴國相比,中國的生產廠商更加疏忽大意、冷漠和缺乏職業道德”。
由于一些肇事產品都是食品等人們日常必需品,接連不斷的負面消息自然也會讓美國人感到不安:我買到的中國產品是否合格。
作為美國人這種擔心心態的最極端例子:在猶他州,一健康食品公司日前更打出“無中國產”的招牌,稱該公司生產的所有營養產品,都沒有來自中國的原料。該公司老板戴維斯說,此舉是針對近來頻頻被報道的中國產品含有毒物質新聞的反應,公司并希望以此大做廣告進行推銷。
“中國制造”價廉物美,深受美國消費者喜歡。但目前一系列針對“中國制造”的不負責任的負面報道和制裁,事實上已對相關中國廠商造成了嚴重打擊,也在某種程度上損害了“中國制造”的聲譽。研究中國的公關專家梅里爾·魏因格羅德甚至說,這一系列事件,正導致中國面臨一場“公共關系噩夢”。
·有人乘機興風作浪
中美每年商品貿易額高達數千億美元,某些商品確實存在問題,這是事實。但當前密集地對“中國制造”的指責也不乏夸大的成分。
一般來講,一國“發現”進口產品有質量問題,大致有三種原因:一是產品確實存在質量問題;另一種則是兩國質量標準存在差異;此外,也不排除一些利益集團乘機興風作浪、混淆視聽。
中國質監局就表示,其實在去年中國輸美食品中,被美國FDA退回的不合格產品比例不到1%,這一數字甚至低于同期中國拒收的美國食品比例。一些美國食品最近就被發現存在細菌超標、霉變和二氧化硫含量過高的問題。至于其他產品,美國制造的汽車或輪胎因質量問題被大規模召回也多次發生。
此外,FDA日前宣布暫停進口5種中國水產品的做法,則有矯枉過正的因素在里面,因為它不是針對具體肇事廠家,而是制裁了所有此類中國產品,這種“連坐”政策并不符合國際慣例。就比如中國即使發現某種美國可樂有問題,但也不能因此禁止所有美國飲料進口。
在中國輪胎風波中,問題也絕非單純的質量問題那么簡單。被控輪胎不合格的中國杭州中策橡膠有限公司表示,該公司與提出指控的美方FTS公司此前存在商業分歧,對方有利用訴訟橫加指責、為自己謀利的嫌疑。此外,渲染中國輪胎質量問題,可能也有個別利益團體推動貿易保護主義之嫌——去年美國共銷售輪胎3.07億個,其中40%為進口,中國則是最大的出口國,出口美國3200萬個輪胎。中國的出口肯定也影響了美國部分相關廠商的利益。
《紐約時報》援引一名中國公司高層官員的話稱,“中國輪胎已經成為國際市場的一支重要力量,許多人都想掐住中國人的脖子。我認為你們應該徹底想想這個問題。所有美國公司都在中國設立了分廠”。
1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