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
·經濟支柱不可動搖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中餐館”,這一說法形象地描繪出了華人中餐館的普及性。由于餐飲業所需的技術含量較低,再加上中餐馳名世界的美譽更容易獲得外國朋友的青睞,餐飲業成為海外華人生存的首選。
不僅如此,選擇以中餐業為生,還因為“中國味”正在受到越來越多外國朋友的追捧,“中餐吸引我的原因是它的營養豐富,烹調時間短,而且大量選用新鮮原料”,很多外國朋友都這樣認為。日前,華盛頓的飲食營養監督團亦發布報告稱,中餐現在已成為美國大眾的首選最愛。
門檻低、有市場、受歡迎,這些因素促使海外華人中餐館的發展勢頭迅猛。有海外媒體報道,中餐館現在仍然是華人經濟的支柱,其地位不可動搖。
·內癥外疾隱患頗多
然而,華人中餐館的發展在近幾年有走低之勢,尤其在今年,中餐館進入“多事之秋”。
從年初的“芥蘭鼠肉”事件到近日美國曼哈頓華埠和皇后區法拉盛的華人餐館刮起“關門風”,華人中餐館在一系列重壓之下遭遇了發展的瓶頸危機。
誠然,華人中餐館自身存在著一些問題。首先,先天不足導致餐館檔次一般,由于多數中餐館是以家庭為單位經營的,所以入行以后難免面臨資金不足、經驗欠缺和人才匱乏等困境,不利于做大做強。例如,在曼哈頓華埠和皇后區法拉盛刮起的“關門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華人餐館經營者無力承擔飛漲的房租而被迫關門歇業。
其次,衛生問題是很多華人中餐館的硬傷,這也導致它們在接受所在國衛生檢查時達不到當地標準,因而引發信任危機。
除此之外,華人中餐館也在遭受著一些外來威脅。搶劫、他人假冒退休檢查員登門騷擾、媒體帶有針對性的不實報道、在衛生檢查中遭不公正對待等。
所有這些因素導致華人中餐館目前的發展如履薄冰。如何改變現狀,走出困境,是當下華人中餐館亟待解決的問題。
·守法和維權雙管齊下
如何改變華人中餐館一路走低的頹勢?在曼哈頓擁有一家知名餐廳的李女士強調,經營要跟著客觀的環境走,包括了解市場需求,依法行事,在衛生方面和支薪方面都要做到符合政府法規。這樣,即使面臨意外的風浪也會挺得住。
針對影響華人中餐館發展的外部因素,餐館經營者們已經在做一些有益的嘗試和努力。日前,美國中佛州的華人餐飲業圈就想到建立餐飲公會來維權。發起者希望,借著餐飲業公會的成立,業者之間可以分享信息,彼此提供咨詢和幫助,讓大家少走些冤枉路。更重要的是,以組織名義交流,更有力量也更方便與有關單位聯系或申請協助。
另外,面對所遭受的不公正對待,海外華人餐飲業者不應該抱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而應善用法律武器來捍衛自己的正當權利。(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編輯: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