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wǎng)環(huán)球在線消息:7月17日,中國的歐洲問題專家和來自歐洲的32名外交官共聚中國人民大學,就中國外交政策、中國和歐盟的關系等話題進行了坦誠的對話和交流。
現(xiàn)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歐洲所主任馮仲平研究員認為,中歐關系很重要,他對雙邊合作給予積極評價。但來自歐洲28國、歐盟委員會、理事會、歐洲議會的外交官們更想知道“雙方之間存在哪些不好的因素”。
對此,馮仲平表示,2003年以來中歐關系的蜜月期已經(jīng)結束,這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是歐盟拒絕取消對華武器禁運,二是歐盟拒絕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jīng)濟國家地位。
他認為,中歐關系面臨諸多挑戰(zhàn)。
第一,貿易糾紛。歐盟關心的是對華貿易赤字。歐盟貿易代表曼德爾森曾抱怨說,從廣州滿載出發(fā)到歐洲的10艘貨輪,有9艘是空載而歸。歐盟覺得從中國買了許多東西,卻沒有什么可以賣給中國。對此,來自意大利的參贊戴維·吉格羅從歷史的角度分析說,從羅馬帝國到英國,和中國做生意總是逆差,我們準備接受這一點。“我覺得,中國應該增加對歐洲的投資,歐洲也應該增加對中國的投資。”他說。
馮仲平先生認為,中歐貿易不平衡不應該只譴責中國,這在歐洲內部也是很有爭議的問題,比如說,瑞典就認為貿易失衡是因為歐洲國家自己的工作沒做好。
第二,非洲問題。歐洲一直是非洲的榜樣,而中國的迅速發(fā)展讓非洲國家認同了中國式的新的發(fā)展模式,歐洲在非洲的優(yōu)越感有所降低。馮仲平告訴歐洲的外交官:“中國需要非洲的能源,但也重視非洲的長遠發(fā)展,中國需要和非洲發(fā)展可持續(xù)的關系,而不是只看眼前。”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查道炯解釋說,中國不認為非洲是問題大陸。非洲應該是全球產(chǎn)品的自然延伸處,不應該只是原材料基地,也不應該只是給予援助。非洲需要的是發(fā)展。
第三,人權問題。馮仲平說,中國在逐漸推進政治改革,人民的民主權利有所提高,但歐洲總是覺得太慢,這是雙方矛盾點之一。
除了中歐關系,雙方還就奧運會、中國外交政策等進行了交流。據(jù)了解,這是外交部歐洲司舉辦的第三屆歐洲外交官研討班,本屆學員級別較高,其中有5名司級領導,高級外交官共計19人,占學員總人數(shù)的60%左右。(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