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新加坡發表演講慶祝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成立40周年,并闡述剛剛接任東盟輪值主席國的新加坡今后一年的工作重點。今年8月8日是東盟成立40周年紀念日。新華社記者鄭曉奕攝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古人云:“四十不惑”。8日,亞洲重要的地區性組織——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迎來了自己40歲生日。對于東盟來說,這意味著一個成熟期的到來。
從當初僅由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組成的東南亞聯盟,到總面積450萬平方公里、5.6億人口、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萬億美元的東盟,40年一路走來,光榮、夢想、挑戰與機遇始終并存。
風雨40年:碩果累累
東盟的前身是由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3國于1961年7月在曼谷成立的東南亞聯盟。1967年8月,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和新加坡五國外長齊聚曼谷,在一個低調不鋪張的儀式上,聯合簽署了《曼谷宣言》,宣布成立東盟。此后,隨著文萊、越南、老撾、緬甸和柬埔寨陸續入盟,1999年東盟實現了東南亞10國全部入盟的目標。
東盟始終致力于加強內部的團結與合作,增強自身實力。成立40年來,東盟已日益成為東南亞地區政治安全、經濟和社會文化合作的重要組織,并建立起一系列合作機制。
——政治安全領域。1976年,東盟第一次領導人會議通過了《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TAC)和《東南亞國家聯盟協調一致宣言》兩個重要文件,對東盟的組織結構、決策程序及成員國接納等具體事宜作出了規定,確定了謀求地區和平與穩定的目標。自此,東盟作為一個國際組織的架構逐漸成形。1971年,東盟外長特別會議簽署了《和平、自由和中立區宣言》,為東盟國家贏得長期和平打下了基礎。1995年,東盟各國簽署《東南亞無核武器區條約》,強調建立東南亞無核武器區是東盟建立和平自由中立區的重要因素,東盟共同安全意識得到加強。
——經濟領域。1992年東盟各國領導人達成共識,發表《新加坡宣言》,通過《有效普惠關稅協定》和《加強東盟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決定從1993年起的15年內建成東盟自由貿易區。1998年,東盟決定將建成自貿區的時間提前到2002年。文萊、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6個老東盟國家已于2002年將絕大多數產品的區內關稅降至0-5%。但對新入盟國家降稅時限有所放寬,越南將于2006年,老撾和緬甸2008年,柬埔寨2010年最終實現0-5%的關稅目標。此外,在加強自身經濟一體化的同時,東盟還積極協調各成員國對外經濟政策,力爭在亞太經合組織和其他國際經濟組織中“用一個聲音說話”,逐漸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地區經濟力量。
——社會文化領域。東盟各國加強公共衛生、教育、文化等領域的合作,提高農村人口生活水平,增強東盟意識和認同感,促進各層次的社會融合。
隨著自身實力的不斷加強,東盟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發揮的作用日益重要。東盟與中國、美國、日本、歐盟、俄羅斯、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韓國、印度10個國家和組織建立了對話伙伴關系,并倡導和推動了東亞區域合作。1994年,東盟在與對話國會議的基礎上,發起召開了東盟地區論壇。同年10月,東盟倡議召開亞歐會議,促進東亞與歐盟的合作。1997年,東盟與中日韓召開首次9+3領導人會議(柬埔寨尚未入盟,東盟為9國)。1999年,東盟倡議成立東亞——拉美合作論壇。2005年,在東盟主導下,首屆東亞峰會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舉行。
在過去40年中,東盟逐漸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決策和行動方式,即協商一致、不干涉內政、強調循序漸進和照顧各方舒適度的決策和運作模式,被稱作是“東盟方式”。這一方式加強了東盟的和諧、平等氣氛。在這樣的氛圍下,所有成員國都可以在平等的平臺上探討問題,這為東盟的和平發展奠定了基礎。
“總體而言,東盟是個值得尊重的,有戰略眼光、行動能力和創造力的組織。可以說,目前亞太地區的任何重大事務,沒有東盟的參與都是不可想象的。”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東南亞及大洋洲研究室主任翟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