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明說,中情局吸收張憲義,算是找對人,和他接觸的中情局特工剛好也是適當人選,中情局特工小心翼翼地吸收張,以意識形態做基礎,同時也給他錢。李潔明又說,中情局協助張離臺,又獲得了臺灣發展核武的證據,美國拿這些文件去找臺當局理論。韋納說,臺當局過去一直否認發展核武,而且還“撒謊”,實際上仍繼續研發,只有在張憲義向美國提供確鑿證據后,臺灣才啞口無言,答應停止研發。韋納說,張憲義事件阻止臺灣發展核武,可說是裁軍史上最精彩的杰作。
郝柏村說,丁戴維(時任美國在臺協會主席)攜來“毫無談判余地的協議書”,要求臺灣徹底拆除與發展核武有關的設施。而里根指示丁戴維,必須在一周內讓臺灣簽字,“不然你不必回來”,李登輝只好簽字。
張憲義全家抵美后,最早住在弗吉尼亞州泰森角附近,被臺灣媒體發現后即搬走,兩年前的消息是已定居埃達荷州,但一直拒絕接受采訪,中情局亦要求他勿接受訪問。1998年蔣經國去世十周年前夕,張憲義曾寫信表示,臺灣停止研發核武,乃是美臺雙贏的結果。
學者米德偉指出,臺灣研發核武的障礙是相關設施已經拆除,研發人員已漸老化,年輕科學家不感興趣,臺灣的核能活動受到國際監管。不過,米氏強調,臺灣是否要發展核武,最重要的還是政治意志。
郝柏村在日記中說了張憲義“竟利用民進黨以圖要挾”,又說楊亭云向他報告“逃犯張憲義家屬與民進黨有勾結”。難道民進黨和張憲義一樣都反對臺灣發展核武?郝柏村說:“吾人早知CIA在中科院有臥底,其實也不只張憲義一人……。”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中情局在臺灣一直很活躍,李潔明做過站長(Station Chief),常與蔣經國通宵喝酒的克萊恩也做過站長(后升任中情局副局長)。但不論這些中情局特工與常駐地領導人關系如何密切,他們只效忠美國,只為美國利益著想。
《紐約時報》記者蒂姆·韋納(Tim Weiner)跑了二十多年情報新聞并得過普利策獎。他的新書《灰燼的遺產:中情局歷史》(Legacy of Ashes:The History of theCIA),專門敘述中情局失敗紀錄,很難得地獲得書評界的一致好評。(來源:臺海網 編輯: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