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一直在鉆2758號決議的漏洞,如果現在聯合國“一中決議”跳出來把漏洞堵住,就相當于繳了它的械.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代表大會上,2758號決議獲得通過。自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從臺灣當局手中奪回聯合國代表權。人們沉浸在歡樂和興奮之中,以為與臺灣在聯合國問題上的紛爭就此結束。
然而,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臺灣當局年年必提“入聯”請求,數十年間紛擾不斷。而2758號決議留下的模糊空間,更成為臺當局反復鉆的空子。
臺當局猛攻模糊空間
1993年,是臺灣當局被驅逐出聯合國的第22個年頭。
這年9月,臺灣當局委托中美洲7個“邦交國”在第48屆聯大上,提案臺灣“重返聯合國”。自此之后,臺灣連續14次“叩關”聯合國失敗。從最初以“中華民國的名義重返聯合國”,到2006年改為直接“以臺灣名義加入聯合國”,再到今年7月陳水扁兩度致信聯合國,臺灣“入聯”的聲勢越來越大。
但是,不論是以臺灣名義還是中華民國名義,根據2758號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中國在聯合國的唯一合法代表”。臺灣《中國時報》曾形象地比喻,“這就像還沒資格拿身份證時,叫什么名字根本不在乎。”
聯合國2758號決議的有關表述是:“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利,承認她的政府的代表為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并立即把蔣介石的代表從它在聯合國組織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所非法占據的席位上驅逐出去。”,但是該決議及聯合國正式文件均未寫明“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
臺灣“外交部”借此聲稱,決議“并未賦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代表臺灣2300萬人民的權利,臺灣應爭取自己的代表權”。這一處模糊空間,成為臺灣“入聯”猛攻的突破口。
2007年8月12日,報道政壇內幕一向精準的美國“尼爾森報導”傳出,中國將在9月召開的聯合國大會上推行“一中決議”,讓所有成員國就“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投票。
“一中決議”釜底抽薪
據有關人士透露,在聯合國上推動“一中決議”的消息也許不全是空穴來風。
8月4日,也就是“一中決議”計劃披露的一星期前,澳門《新華澳報》的《兩岸觀察》專欄上,出現了這樣一篇文章:《宜提嚴謹新決議釜底抽薪地粉碎入聯圖謀》。作者富權,是該報的主編,關注兩岸問題已經20多年。當得知傳出中國要在聯合國上推動“一中決議”時,他只是謙虛地笑了笑說:“我猜中了一次。”
事實上,推行“一中決議”的念頭,富權兩年前就已經有了。當時他還特意寫了一篇文章發表在《兩岸觀察》上,結果卻像落入無底洞,沒有激起任何聲音。他告訴《國際先驅導報》:“2758號決議真的是有漏洞”。
熟習國際公法的富權敏感地察覺到,2758號決議里的一些表述不夠嚴謹。“蔣介石的代表”這種說法就是個例子,他說:“那是政治語言,不是法律語言。”
而在民進黨內,熟識法律的人比比皆是,陳水扁本是大牌律師。所謂“四大天王”中,呂秀蓮、謝長廷和蘇貞昌均是律師出身。就連唯一例外的游錫堃,其核心幕僚葉國興也是中興大學法律系的高材生。巧舌如簧的“律師政客”們,自然在2758號決議的字面上大做文章;而爭辯最多的,便是決議中沒有寫明“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
為了彌補這個“漏洞”,快人快語的富權提出了“一中決議”這個辦法。1971年,阿爾及利亞等23國提案恢復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中國并沒有參與起草提案,只能在大洋彼岸安靜等待。如今,“中國已是聯合國成員,我們可以自己提出更嚴謹的提案,在法律上無懈可擊。”富權說。阻止臺灣入聯,“一中決議”也許能做到“一勞永逸”。
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徐博東則對《國際先驅導報》預測說,如果真要在聯合國就“一中決議”投票,很有可能通過。臺灣目前只有22個“邦交國”,而與中國大陸建交的國家數量是臺灣的將近8倍。美國雖有一票否決權,但投出的可能性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