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大同存小異
記者:在本次論壇政治組的討論中,主持人總結了導致中日雙方形成對對方負面看法的幾個因素(注:雙方對歷史問題的看法差異;雙方力量對比的變化;領土問題;資源問題;臺灣問題;雙方誤解偏見以及民族主義在兩國的發展等)。請您對于這些因素談談自己的看法。
福川:在國際關系中,很多問題會對國家外交產生影響。對于主持人提到的七條因素,我覺得都應該有所意識,重要的在于通過對話解決問題,應該在互諒互讓的精神之下,通過對話來加以解決。
同時,解決問題的時機也非常重要。如果我們對上述問題置之不理,讓它們變得更為嚴重的話,在此之后解決的成本我覺得提高。在出現問題后,在它沒有發展成大問題之前,在小的一個情況下加以解決是非常必要的。比方說石油資源問題,也有各種各樣的看法,如果有問題雙方盡早找出問題所在,通過對話來解決,盡量不要引發政治問題、國際問題或是輿論強烈批判。我覺得在萌芽狀態下解決問題最重要。
當然也會存在解決不了的問題。那么就需要兩國間“求大同存小異”。維護長遠利益,有些一時無法解決的問題可以先擱置起來。
中日“橢圓”核心雙贏
記者:在提出上述引發雙方負面看法因素的同時,主持人還總結了四條專家對政府應對政策的建議(注:從具體問題如靖國神社問題入手,為高層互訪創造條件打開局面;需要對媒體加強管理規范;長期加強NGO交流,以及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內的交流;超越利益和歷史領域,以區域性陽光重新審視兩國關系,追求區域合作,淡化分歧,增加信息交流,創造合作空間等)。您對上述建議有什么看法?
福川:日中兩國領導人互訪目前陷入停滯。兩國對于首腦互訪是曾達成協議的,但沒有實現。政治首腦互訪對于雙方溝通,對于兩個國家關系的發展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必須實現互訪。
當然,很明顯,對于歷史認識的問題成為了互訪的障礙。因此,在日本方面,應當創造輿論,讓首相能推遲或不去參拜。這樣就為兩國實現高層互訪創造了條件。
至于引導媒體規范媒體的問題,我覺得記者媒體應該公正地去傳遞事實,對于這些想法進行梳理,提供給國民或讀者公眾。我反對從政治方面操縱媒體,從過去的歷史來看,有一些為政之人去操縱媒體,我覺得從長期來看這么做是不會取得成功的。要求媒體提供適當正確的信息,這是必須的,但是不要把這種要求演變成政府干預報導。
我們在結婚的時候,在婚禮上不是兩人對視,而是一起面向同一方向走下去。這實際上也可以用到兩國的關系上。亞洲的發展需要中日的合作。中日雙方應該尋求更多的共同目標。
在亞洲,日本和中國是亞洲橢圓的兩個中心,如果我們以中心在同等距離之下劃圈,就形成橢圓,日本和中國成為核心。我們希望能夠雙方能夠努力讓“橢圓”越做越好,朝著同樣的目標一起努力,形成一種雙贏的關系,解決相應的問題。我覺得在這過程中能找到解決問題的可能性。不光是地區問題。在環保,能源,或是基礎技術開發等方面,也是同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