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精英對話亞洲未來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無論居住在北京,還是北海道,無論容顏勝雪,還是膚色古銅,無論飽讀圣賢,還是信奉天主,……我們所居住的環境,給了我們一個共同的名字——東亞人。
當人類跨入21世紀的門檻,我們猛然發現,東亞正在成長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經濟體、最有潛力的市場以及最有前途的發展區域。然而,成長不等于長成,“亞太世紀”、“亞洲崛起”等一浪高過一浪的口號,也不意味著夢想成真。內部涌動的激情、外部虛夸的追捧,仍然難以掩蓋東亞面臨的各種問題。而在諸多歷史民族問題、國家主義抬頭、互信缺失現象的背后,隱藏著一個令東亞人困惑而又難以擺脫的主觀因素——精神封閉狀態。
有專家這樣評價,在經濟日漸開放的東亞,特別是中國與日本這兩個對東亞乃至世界發展至關重要的國家,精神封閉狀態也十分嚴重。在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的今天,如何突破“精神封閉癥”這一內心的魔障,仍然是擺在中日兩國面前的一大挑戰。
近年來,為修補因小泉參拜靖國神社而遭嚴重損傷的兩國關系,中日兩國透過各種非官方管道進行的接觸不斷,這種接觸不但為中日關系的轉折進行了“預熱”,還為求解共同面對的“精神封閉狀態”進行了探討。連續兩年舉行的“北京東京論壇”就顯示了其“非官方接觸”的重要性。這種由中日各界精英以個人身份進行負責任對話的新的外交途徑,在中日關系上的作用也被稱為“歷史性的”。
《環球》雜志本期編發的是部分中日精英去年8月在東京舉行的該論壇的對話記錄,對話主題是“中日關系與亞洲的未來”。從中日雙方政治家及專家學者的面對面交流和他們謹慎的遣詞用語中,細心的讀者也許能夠品味出中日雙方對亞洲未來和雙邊關系的看法的微妙所在。值得注意的是,當時中日政治關系還未實現后來的轉寰,但雙方的有識之士能表現出超越現實的遠大眼光,就亞洲和世界的未來發表看法。
中國對外友好協會會長陳昊蘇以中日關系與亞洲未來為主題設置“四問”,為本次對話的引子:
第一問:亞洲向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可能性。實現一體化的有利和不利條件、怎樣設定積極可行的目標、亞洲一體化將對世界產生怎樣的影響、中日在區域一體化中將占據怎樣的位置、中日關系對一體化的影響。陳昊蘇提到目標的可行性,顯然是主張實事求是地規劃一體化的進程。
第二問:安全保障。無可諱言,特別是東北亞的安全形勢,存在一些問題,鑒于西亞受西方干涉局勢不治反亂的教訓,陳昊蘇強調內部協調與合作,由東亞人自己來解決東亞的問題。中日兩國可以發揮積極作用,而美國作為一種外部勢力的過多插手其實對亞洲形勢并不有利。
第三問:亞洲未來發展預期。中日兩國究竟應該怎樣看待亞洲的發展,怎樣估計自己在亞洲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尤其是怎樣看待對方的發展。如果互相把對方的發展視為威脅,那顯然不能達成有效的合作,也不可能共同為亞洲的發展作出貢獻。
第四問:建立互信。陳昊蘇說,如果中日間存在相互不信任的問題,那我們關于亞太世紀的預言、中日關系的前途和世代友好的目標,都會蒙上一層陰影。我們應該把互信問題當作中日關系和亞洲未來的重要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