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腦交流拓寬平臺
2007年4月,溫家寶總理將展開東京之行,這將是2000年以來中國總理時隔6年的對日訪問。《日本經濟新聞》預測,“溫家寶還在會談中邀請安倍在下半年訪華,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也會在秋天訪日。”
與此同時,在中日韓范圍內,首腦之間的交流也將更趨活躍。1月14日在菲律賓宿務舉行的第七次三國領導人會議就透露出一個新的信號:在保持現有“10+3”框架下三國會議機制的同時,在“10+3”框架之外,中日韓將另辟領導人和外交高官定期磋商機制,就共同關心的重大問題進行溝通。
“這種想法源于‘借地開會’的不便。”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東南亞及大洋洲研究室主任翟接受《環球》雜志采訪時認為:雖然目前僅有消息披露首次外長會議將于今年在中國舉行,但是會議召開不會太晚,估計6月份會是一個合適的時間。因為它的上限是溫總理4月份訪日,訪問達成的一系列成果需要部長級以及工作層級的會議落實;下限是7月份召開的東盟系列外長會議,此前中日韓領導人可能會事先協調立場。
“當然,也許一年不止開一次,但是開多少次都不嫌多,因為現在畢竟沒有這樣的平臺。”
“經濟閣僚會議”復活
實際上,在恢復和擴展首腦會晤機制的同時,中日兩國政府內部也正在籌劃一個“大手筆”——可尋求經濟合作的“經濟閣僚會議”(日方暫定名稱)。
“如果給它一個定位,那實際上就是中日戰略經濟對話。”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日本所所長楊伯江向《環球》透露,“這個會議目前正在擬議過程中,具體召開時間還沒確定。但是,日本方面格外重視,希望能夠高于部長級,達到副總理或國務委員的級別——這顯然是在瞄準2006年12月中旬的中美戰略經濟對話。”
對此,《日本經濟新聞》也有一點披露,日方的與會人士將包括外務大臣麻生太郎、財務大臣尾身幸次、經濟產業大臣甘利明等重量級人物,中方的與會成員目前尚未確定。
據了解,“經濟閣僚會議”原則上一年召開一次。它將探討節能、替代性能源開發、保護知識產權等議題。
楊伯江介紹說,“經濟閣僚會議”是日本方面的提法,實際上它最早出現在小泉時代,但是在“政冷”的大氛圍下,當時設想的部長級會談很難操作。
但是2006年10月安倍訪華時將它復活了。《日本經濟新聞》透露,安倍提出,要使“經濟閣僚會議”成為戰略互惠關系的具體政策。在中日召開首腦峰會之外搭建內閣閣員層級的對話框架,就是為了建立多重的政府間溝通管道。
與小泉時代相比,安倍版的“經濟閣僚會議”將有兩點變化。楊伯江指出,“第一,這一次將注重實效;第二,剛剛舉行的中美戰略經濟對話,給了日本一個標準,也給了它一種壓力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