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經國家發改委批準,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和日本財團法人國際研修交流協會于5月29日共同在北京釣魚臺賓館五號樓舉辦“中日金融論壇”。新浪財經獨家圖文直播本次會議。以下為大和證券株式會社董事長、總經理森郁夫先生做講演。
森郁夫:我就是大和證券株式會社的森郁夫,今天有這樣的機會我感到非常的榮幸,剛才幾位先生已經談到日本的金融機構,希望他們再大膽一些,希望大家努力大膽的進入中國市場,我想確實深受鼓舞。怎么來回應呢?有點不好辦。我想可能是一些不是特別大膽的演講。
首先,我講一下去年4月份進入大和證券SMBC集團當中一個小組的負責人,我其實在80年的時候在中國剛剛進行對外開放的那一年開始在中國負責了五年的中國業務。今天我們準備的一些資料,當然也是我們的宣傳。借這個機會介紹一下我們在中國所取得的一些成就。尤其債券發行的第一號,我們和工作人員一道,是我們經手做的,因此我們非常留戀。不足30年的時間內,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經濟社會方面出現了巨大的飛躍。對此,我再一次向中國的發展表示敬意。我想前沿到此結束。下面進入今天的主題。
今天我們的前言部分按照現在的一些題目,對于培育均衡的資本市場,有必要對債券市場的發展,通過這個題目給大家做一個演講。首先我們看一下圖表(見圖),這些圖表都是美國、日本、香港、中國等等股票市場的實價、銷售價以及上市企業比較的圖。美國的規模非常明顯,中國的股票市場也是非常令人矚目。我們在報刊上看到一些報道,上海和深圳將一起在中國國內的市場,今年以來實價已經超過香港。4月份的時候,中國的銷售額上海和深圳6000多美金,超過香港5436億。因此,我們能夠看到中國的發展是非常巨大的。剛才我們看到中國的股票市場發展很迅速,在發展的過程當中,由于是短期之內發展起來的,所以,這里有很多課題。
我們認為從日本證券公司角度來看,當然我們掌握的信息不是很多,也是有一些局限。也可能我們的想法比較淺薄,但是從我們的觀點來看,作為課題我想簡單介紹一下。我們今天在座的各位中方的演講者有很多人談到中國的資本市場,尤其是股票市場所面臨的問題,大家都非常清楚的意識到中國股票市場所面臨的問題,大家聽了之后深有感觸。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也感到很放心。我們再看一下我們所認識的課題,簡單給大家做一個介紹。
第一個課題,提高上市公司的素質。過去支撐國有企業的改革是創立資本市場的東西,當時我們覺得也是不得以的,在上市公司當中他們和行政關系很密切的,這些公司有很多還是依然存在著這樣的公司。怎么樣改革這些有問題的公司?同時把優良的民營企業盡快的上市,在香港上市的一些中國具有代表性的公司,像A股和H股等等,在國內A股市場質量的提高還是很重要的。
第二,公司治理機制的問題。我們說到提高上市公司的素質的問題和它相關聯。政府等等所擁有的股票大概占了三分之二,最大股東的利益以及和各個股東的利益能不能同等的進行處理。是不是信息披露,這些企業是不是能夠順利地進行信息披露,這些問題都是依然存在的。為了打消人們的疑慮,應該進行更加具有透明度的公司治理機制。所以把非流通的股票變成流通的股票進行上市。有必要進行這方面的改革。
第三,作為機構投資家的缺位。中國的股票購買者都是散戶,都是有很多投機的因素在里邊。作為一些企業的公司債往往受到政府的一些牽制。今后包括一些養老保險在內的機構投資者應該進入進來,現在QFII這些制度進一步地確立起來,像海外對機構投資者進一步接觸,同時更充分得用QDII建立起有關的政策。在這個意義上,上周我們舉辦的中美之間的戰略經濟對話當中關于QFII的額度,從100億擴大到300億,關于這一點達成一致。我們看到這樣的報道,如果能夠實現的,這是令人可喜的現象。
第四,引進股票期貨交易和信用交易。近期之內股票期貨交易和信用交易將會被導入進來,這些制度對于股票市場有著各種各樣看法的投資者可以引導他們,市場具有流動性,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說現貨、期貨、供給的平衡進一步的擴大,這是必要的。因此,盡可能的早期的引進這樣的交易制度。
剛才我們看到中國的股票市場所面臨幾個問題,我已經做了說明。現在中國企業的融資像圖(二)顯示的那樣,中國的現狀是股票籌資占據優勢,這是一個非常自然的現象。和日本相比,還存在著公司債的發行和股權融資的問題。左邊的圖表我們可以看到,這是日本的例子,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時候是日本在泡沫經濟時代,當時這種股權融資非常占有優勢,后來日本的泡沫經濟解體后,股票市場的低迷使股票市場的等資額大幅減少。這個時候通過發行公司債券,結果就是企業債券市場擴大,成為企業穩定籌措資金的手段。因此,我想說的是公司健康的發展,從投資角度來看,資本市場像一個車子的兩個輪子,應該把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讓它們兩個共同建立起來。
接下來中國和日本債券市場現狀的比較。日本、中國、美國的債券市場發行的狀況我們來看一下。圖(三)我們看一下中國、日本和美國這是去年所發行債券的情況的特點。日本和中國的特點是中國和日本的日銀公共機構債券發行的比例都非常高。與美國相比,日本的公共機構的發行MBS、ABS等等,美國這些公司債券、企業債券也是越來越高的,已經比較成熟了。與此相比,現在日本的債券市場并不是那么成熟,還處于發展過程當中。但是,日本對于企業債券市場的監管只是5%左右。九十年代以后,結算制度的變化等等漸漸開放起來,今后從規模上來看,今后有可能具備擴大的可能性。日本的企業在國際市場當中,和國際市場的發展是同步的,以及國債市場的發展和企業債券市場的發展將來是越來越自由。
接下來中國和日本的債券市場一些比較。我們可以看到國債發行的情況。
圖(四)可以看到在我國九十年代通過政府一些提升景氣的政策,在日本是少有的,發行大量的國債。在這個過程當中,關于這方面的議論我就不再說了。另外一方面,關于中國國債的發行額還處于比較低的水平,今后還有很大拓展的余地。同時,在國債市場的余額對GDP比例來說,2006年日本是160%,中國是17%這樣的比例。日本國債市場的發展有望促進企業債券等其他債券市場的發展。國債市場和它們的不動產以及一些資產可以形成它們的尺度,尤其是長期的利率進行交易的時候,這里面有一些資本市場,也就是說對其他的資本市場來說是有意義的。
圖(五)是日本和中國公共機構分年限債券發行余額的比較。日中之間都是在短期之內,他們公共機構分年限債券基本上余額都是很高的。我們通過財務省的努力,根據分年限長期化推進這樣的工作。
接下來日本國債市場的發展和歷史的發展狀況。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經歷各種各樣的變遷,日本在債券市場獲得發展。簡單來說,重建日本經濟1956年開始,債券的流通市場,日本已經有40多年的經驗。第一次國債赤字的銷售開始,以金融機構以他們為中心的,采取這樣的形式進行發行。然后進行國債招標的形式,40多年盡可能通過市場機制來構筑起市場。因此,采取這樣的一種形式,這樣的過程。現在我們得到這樣的結果,在這個結果之下,日本的國債已經非常完善,各種方面流動性也提高,國外投資者也會積極的參與。
圖(六)是日本國債發行額的變化,以及發行余額的變化。正像剛才說的那樣,在日本泡沫經濟崩潰后,由于大規模的景氣對策,國債發行額急劇增加,九十年代開始10來年,100萬億日元以上的國債發行。在這期間,為了消化這些國債,我們回購市場的完善,發行年限的多樣化,以及稅制調整,一級交易商制度引進等等,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在日本非常遺憾的,泡沫經濟解體后不得不面對這樣的,日本付出很大的努力,在國債市場方面進行完善市場。我現在想中國的股票市場是非常景氣的市場,和債券和股票市場是一個汽車的兩個輪子,我想一個輪子在高速運轉的過程當中,我們應該更完善債券市場,應該這樣去做。同時,我能夠出席今天的會議,所思考的是中國的金融當局應該也充分認識到這一點。
圖(七)日本國債持有人的分布。從這張圖我們可以看到日本的國債大多數都是日本政府、日本銀行持有,金融機構、個人和國外的持有比例很低。90%以上是這樣的。這里有很多的理由,日本的一些金融機構90年代它們沒有充分融資的對象,個人的儲蓄都轉向債券的投資,有過這樣的情況。所以,對于海外投資家來說稅制并沒有完全完善。因此,他們的購買也是有限的。但是,對于擁有者稅制,2003年,面對個人國債的銷售和過去相比,像海外、像家庭部門這種國債所擁有的比例越來越高。
圖(八)日本的金融機構銀行的貸款在非常為難的時候,擴大了債券的規模,剛才已經談到這一點。這完全是日本的個人金融資產,通過國內金融機構流入國債市場。我又重復了一下,請大家做一個參考。
剛才對于中國債券市場發展的情況我做了一些歸納,最后對于中國債券市場發展的啟示,我簡單把這個啟示談一談。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正在增加國內的儲蓄,有必要培養國內投資者階層。為了滿足這樣的投資需求,應該在回報方面進行投資穩定的債券發行和債券投資需求的一致。完善稅制順暢的結算功能、回購市場等存在的基礎設施的完善,這是很必要的。政府和中央銀行以及市場參與者之間的對話、國債管理的政策。這個對于市場穩定的運用還是非常重要的。在培育債券市場的時候,我們根據日本的經驗做了一些介紹,日本能夠作為參考的話,將不勝榮幸。
最后有一個參考資料,剛開始的時候我就說到大和證券在中國做了很多富有實效的工作。(見圖)左邊的表是中國各個機構在國際市場或者在日本市場所進行的按照日元支付的投資。右邊在中國的各個企業最近幾年在海外所實行的,像股票市場進行的,尤其在日本進行銷售的股權融資的情況。今天我們東交所的西室泰三社長、清水壽二先生都在,經濟產業省的小宮義則先生也在。我們作為日本的證券公司,從我們的角度來說,中國的企業當然在國內方面應該進一步的完善,進一步的充實,這一點很重要。同時,在海外尋找到新的投資者能夠達到更好的條件。也就是說,能夠對我們各自的業務會有所幫助,也希望我們充分利用海外的市場,也希望中國充分的考慮如何利用海外市場。在東交所上市等等,在這個時候我們和東交所非常熟,和他們一起合作,希望把中國的企業推向海外的金融市場,希望中方能夠給予我們充分的理解。
開場的時候我說到日本的證券公司、金融機構它們應該更加有勇氣、大膽的進入到中國來,我覺得這句話特別打動我心,說得很好。在此之前我在紐約做過十年證券方面的工作,現在中國所擁有的可能性、潛在的能力,對于我們來講中國潛在的力量遠遠要大得多,我們是非常看好中國。在北京有15個人,在上海我們有一個合資的證券公司,有70多個人,我們考慮到中國的潛在和未來,也就是說在中國建立起300人、500人的證券公司也是完全沒有問題的,我是這樣考慮的。但是,現在當局還在逐漸的考慮,對于海外證券的公司正在逐漸打開門戶,所以,我們還是不能夠自由自在的介入到中國的市場,我們也將付出努力擴大我們的業務范圍,對于中國經濟的發展作出我們的貢獻,也希望大家多多給予指點和幫助。謝謝大家的聆聽。
(來源:新浪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