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北京時間8月28日上午,第三屆“北京-東京”論壇在北京開幕。本次論壇的主題是:中日戰略互惠關系及亞洲未來。以下是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趙啟正的演講全文:
各位,早上好!
我們這是第三次開會了。第一次會議的時候,中日的關系似乎比攝氏零度還低一點,第二次也就是安倍首相參加的那一次是由零下向零上過渡的時刻。現在肯定是零上的,因為已經破冰了,又開始融冰了。論壇的主辦雙方又做了民意測驗,無論日本國民對中國的印象還是中國國民對日本的印象都有了明顯的上升。這個統計是可靠的。因此我們相信這個結果。我覺得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除非出現特別特別意外的事件,中日關系的改進是不會回頭的。我有三個理由:
第一,安倍首相去年十月開始的“破冰之旅”是他作為政治家的判斷,但是這是有潛在民意基礎的,特別是包括日本國民的民意。日本外務省在2005年10月的民意調查中顯示67%的日本國民認為中日關系應該改善。安倍就任首相的第二天《朝日新聞》進行了民意測驗,63%的被調整者希望新的首相積極改善中日、中韓關系。后來安倍首相訪華之后又做了一次調查,結果發現83%的日本國民支持這次訪問活動。中國溫家寶總理的“融冰之旅”同樣得到了兩國國民的高度評價,這是中日關系的改善有兩大民意基礎的一個證明。
中日關系改善進程不會逆轉的第二個理由是中日兩國經濟上的相互依存越來越深了。這是兩國戰略利益的共同點,也是阻止政治關系惡化的一個強大的、剎車的裝置。我們兩國的貿易在去年已經超過了2000億美元,今年可能還會超過去年。在全世界,兩個國家之間的貿易額超過2000億美元的不多,只有七八對,我們是其中一對,并且還會上升,很可能成為這七八對中的第一名。所以,兩國經濟的相互依賴已經成為了我們的利益基礎,任何一方都不希望見到這個基礎受到傷害。這是我相信中日關系好轉的、不會回頭的第二個理由。
第三個理由,我認為中日關系不只是中日兩國之間的事情,而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有的國家擔心中日關系如果不好會危害他們的利益。新加坡的報紙說他們最擔心的亞洲問題就是日本和中國之間發生新的冷戰,聽起來讓人覺得很緊張。不久前,我到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參加類似我們這樣的慶祝雙方建交35周年的懇談會,兩個國家的代表都在會議上很嚴肅的問我,中日關系怎么樣了?不要讓他們面臨著困難的選擇。我回答到:中日關系如果是一個汽車,原來是走下坡,現在開始上坡了。上坡了就要特別謹慎,油門要踩住不要放松,要謹慎駕駛,不要急于換擋,換擋就滅火了。他們問我開的是什么車,我說是豐田在中國生產的車,我們會駕駛的很平穩,請新西蘭和澳大利亞的朋友平穩看著我們爬坡吧!不怕慢就怕站,更怕滑坡。兩個國家的朋友都熱烈的鼓掌,給予了期望和支持。這就是中日之外的國家并不希望中日關系搞壞,其中也包括美國在內。美國說如果中日關系不好會影響他們在亞洲的利益,這樣說我們覺得也是有道理的。
這樣看是不是太樂觀了?也許還有猶豫的方面,我想有三個可能的障礙因素需要我們進一步的想想,看看如何去做。
第一個問題,中日兩國一直同意構建基于共同戰略的互利互惠關系,但是對于彼此的戰略意圖還有種種的猜測。讓我們憂慮的是什么呢?剛才我們會議的主持人工藤先生說大家吵架也沒關系,為的是交換真誠的意見,那么中國方面有什么意見呢?日本政府的一些人或者部門有的時候還在表達和渲染“中國威脅論”。比如最近防衛廳的《防衛白皮書》把中國作為一個假想敵看待,這樣不好,這讓中國人感覺不好。一個歐洲人說如果你把某個人看成敵人,時間長了那個人真的會成為你的敵人的。但是我們中國人不會變成日本的敵人,所以請日本防衛廳深刻的想想。
最近印度的媒體和英國的媒體報道,安倍首相22日在印度國會發表了演說,強調日益攜手建立“大亞洲”,媒體說日本要構建四國的價值觀同盟,這個四國就是日本、美國、印度、澳大利亞,沒有中國。沒有中國,這也是個問題。這也是我的憂慮。
另外,中日間有些懸案至今沒有解決。有的越來越熱鬧,如釣魚島問題等等。有些問題要克服急躁,要相信兩國國民和政治領袖長遠解決疑難問題的智慧。
(以上講話根據現場速記內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