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北京時間8月28日上午,第三屆“北京-東京”論壇在北京開幕。本次論壇的主題是:中日戰略互惠關系及亞洲未來。以下是外交學院院長吳建民在論壇上的演講全文:
大家早上好!我是第一次出席這個論壇。我想講三點看法:
第一點,我覺得需要全面認識中日關系。全面認識中日關系含義是什么?首先要把中日關系放在我們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來看。在中國的歷史上,中國受到了另外國家的傷害最大的是上個世紀爆發的中日之間的戰爭。但是周總理的總結非常全面,2000年我們的主流是友好的,這是第一層含義。
第二層含義,我們建交35年了,今天孫家正部長講的觀念非常好,建交35年以來,中日關系的發展史無前例。在中國同外國的關系發展史上,在國際和國家的發展史上中日關系的發展是非常引人注目的。
1972年中日之間的貿易在10億美元,去年按照工藤先生的說法突破2100億美元,35年很短的時間,增長了多少倍?35年的增長中日關系的發展是巨大的。盡管35年中日關系出新了一些坎坷,但是主流來看中日關系是大大向前推進的。
第三層含義,我認為應當把當前的中日關系放在一個全球范圍中來看。現在大家都在觀察國際形勢,在今天的世界上正在出現一股將會影響21世紀的大的潮流。什么潮流?大家都在講中國崛起,印度崛起,其實正在崛起的不只中國和印度吧,亞洲有東南亞5億多人,拉丁美洲有墨西哥和巴西這些國家,你把這些國家的人口加在一起有多少?33億。這是我覺得當今世界上很了不起的,占世界人口一半的國家在崛起,這就意味著世界上有很多的人生活會逐漸改善,生活質量會比過去好得多。我覺得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當然在一批發展中國家崛起的大潮當中,主力軍是亞洲。這是毫無疑問的。中國、印度、東盟這些國家在崛起,但是你看看中國、印度、東盟這些國家是在什么環境下崛起的?我想必須把東盟這些國家放在東亞這個環境中考慮,戰后在東亞亞洲首先崛起的是日本,隨后是四小龍。到70年代東盟一些國家加入這個行業。中國自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也加入了東亞崛起的行業。我認為中國的崛起,中國經濟發展的這么好離不開我們崛起的東亞的環境。
大家都知道外國直接投資對一個國家的直接發展非常重要。按照昨天公布的數字,現在進入中國的外國的直接投資達到了7500億美元,這些資金的來源大約一半以上來自于東亞,特別是在初期。如果沒有整個崛起的東亞的大環境,中國的崛起,中國的發展不可能這么好。中國的發展回過頭來又推動了東亞的崛起,這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所以這種現象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
今年1月份德國總理默克爾到我們外交學院座談了兩個小時,他說世界的重心正在從大西洋向太平洋轉移,是什么力量決定它的轉移?我想就是東亞的崛起,所以在東亞的崛起若干年回頭一看,東亞正處在一個大變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前夜。當若干年以后回過頭來看我們今天取得的成果才剛剛開始,而東亞要繼續往前發展離不開中日之間的合作。胡錦濤主席說過中日合作兩利,斗則受損。
第二點,如何推動中日關系的發展。如何推動中日關系的發展同樣要考慮我們今天世界的環境。在今天的世界上,由于在20世紀人類經歷了非常苦難的年代,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經歷了40多年的冷戰。所以,今天這個世界上出現了兩股潮流,一股潮流是和平、發展、合作的潮流,另外一種潮流是冷戰、對抗、沖突的潮流。
這兩股潮流都有眾多的表現。這兩股潮流在較量。我想21世紀人類的命運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兩股潮流較量的結果。處理中日關系的時候我們要考慮和平發展的潮流代表著未來,對抗沖突冷戰的潮流代表著過去,這股潮流是沒有前途的。所以我們一定要考慮這樣一個特點。從中國來講,胡錦濤主席多次講過我們在國際關系中要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潮流。中國是堅決支持這股潮流發展的,這股潮流對世界有好處。
第二,我認為我們一方面要大力發展我們的共同利益,同時妥善的處理我們之間的分歧,關于分歧問題,啟正部長今天已經講的很好了,在這里我不做更多的發言了。我認為在今天中日關系中特別要重視我們之間的共同利益,安倍首相在寄語中講到要發揮共同利益,這與中方的主張是一致的。在中日關系中我們要發現我們的共同利益,發展我們的共同利益,使我們之間的共同利益最大化。我們共同利益發展的越好我們之間的關系基礎就越鞏固,我們的基礎越鞏固,我們出現一些分歧的時候就能夠處于更有利的地位處理這個問題。當前在哪些方面有共同利益呢?有眾多的領域。特別是環境、能源這些問題,大家知道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們都懂得任何成功都是要付出代價的。中國有這個如此重大的成就,但是代價也是巨大的。北京的空氣不大好,飛機飛抵北京上空的時候,經常會看到北京上空像一個大鍋蓋一樣,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日本也經歷過這個階段,豐田公司的一位先生告訴我,當年日本由于汽車尾氣造成的污染有人當場暈倒了。我認為在環境上中日雙方存在著巨大的共同利益。
我們兩國的關系要植根于兩國人民之中,我非常同意這個看法。如果有一天發現北京的空氣比以前好了,你想想這對中日之間的關系有什么影響?你所進行的調查測驗就會發現有很多的變化。日本在環境方面有很好的技術,我覺得從中國方面我們愿意利用。能源是另外一個重要的行業,如何看待這個問題,一種思路是中國需要能源,日本需要能源,我們可以為能源吵架,我們可以爭得能源。另外一種思路是中國需要能源,日本需要能源,這是我們的共同點。中東出口到亞洲國家每桶油價要多收一美元,這分明是對亞洲國家的歧視呀?馬凱主任說去年中國的GDP在全球的比重大概是5.5%,但是我們所消耗的能源占全球消耗的15%。這是很不成比例的。就說明我們在能源效率方面比較差。
日本方面,你的能源利用效率是中國的十倍。是不是可以把這樣一些技術利用起來。中央一直在強調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這里面很多的問題涉及到技術問題。今天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氣候變化使我們大家都受到了影響。在未來,我覺得中國和日本都面臨著這個問題,我們如何拯救這個地球?中國和日本的能源是不是可以合作?你們有好的技術是不是可以轉讓給我們呢?你們利用太陽能的技術比較好,是不是可以向我們轉讓呢?不僅要向中國轉讓,而且應該向印度轉讓,向巴西轉讓,向發展中國家轉讓。能源利用率提高了,我們排放的氣體當然就減少了,這種結果是共贏多贏的結果。所以在處理中日關系的時候要強調共同點,在共同點的基礎上發展我們的共同利益,使我們的共同利益越來越重要。
過去五年中日關系從01年到06年進入了建交最困難的時期,但是回過頭看,我們只是在政治領域僵冷,但是在經濟方面卻有很好的發展,2001年中日貿易額是877億美元,去年達到了2100多億美元,按照我們的數字達到了2073億美元,大大的增長。有一個共同利益在大家很好說話。所以我們要進一步發展我們的共同利益,這樣使我們的利益變得越來越多。有一個共同利益在大家很好說話。所以我們要進一步發展我們的共同利益,這樣使我們的利益變得越來越多。而且應當說這個共同利益的領域很廣,所以我主張要發現共同利益,發展共同利益,使我們的共同利益最大化。
第三,講講我們的論壇。我認為這個論壇是有作用的。我上午聽了大家的發言,感覺大家的語言比較直截了當,非常好,甚至吵兩句也沒關系。但是可以通過吵架找出一些共同點,通過交換好的意見產生一些好的思想火花,這些思想火花回過頭來可能促進我們共同利益的發展。這樣非常好。而且我們還搞民意測驗,民意測驗本身就是促進人民思考的形式,促使大家思考。什么是我們的共同利益?通過我們會上的討論和會上發表的看法帶給公眾,把中日關系放在歷史的長河中,放在建交35年大的趨勢中,放在全球世界中你就會發現中日關系非同小可,中日關系世世代代友好,不僅是中日兩國人民的福音,是亞洲人民的福音,也是世界人民的福音。謝謝大家!
(以上內容整理自現場速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