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經濟上的治理整頓和經受國內外政治風波的考驗
十三大后,黨領導全國人民沿著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繼續前進,努力實現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1984年到1988年,我國經濟經歷了一個加速發展的飛躍時期。國民生產總值從7171億元增加到14928億元;國家財政收入從1642.86億元增加到2357.24億元;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從3376.4億元增加到7440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從535.5億美元增加到1027.9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從27.05億美元增加到102.26億美元。展現了農業和工業、農村和城市、改革和發展相互促進的生動局面,整個國民經濟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在加速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這主要是物價波動較大,通貨膨脹加劇,重復建設嚴重,經濟發展過熱。1984年到1988年國民收入只增長70%,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14%,城鄉居民貨幣收入增長200%,投資和消費的增長與國民收入增長的比例嚴重失調。1988年夏季,在經濟秩序特別是流通秩序的混亂狀況沒有得到扭轉的情況下,中央宣布放開大部分商品價格,實行價格改革“闖關”。但這一決策未能充分考慮國家、企業和群眾的承受能力,結果誘發全國性搶購風潮,影響了社會的安定。為扭轉嚴峻的經濟形勢,1988年9月,黨的十三屆三中全會決定,用一段時間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扭轉物價上漲幅度過大的態勢,創造理順價格的條件,更好地推進改革和建設。根據這一決定,國務院相繼采取一系列治理整頓的措施,壓縮投資和消費需求,加強對物價的調控和管理,整頓經濟生活特別是流通領域中的各種混亂現象。經過一年左右的治理整頓,取得初步效果,一度過旺的社會需求開始得到控制,過高的工業生產速度有所回落。
正當治理整頓工作需要進一步推進,以解決一些深層次問題時,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進程卻受到嚴重干擾。
長期以來,一些西方國家的政治勢力有計劃地通過種種渠道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思想、政治滲透,竭力支持和扶植各種反共反社會主義活動。八十年代末,東歐一些社會主義國家開始出現動蕩。西方敵對勢力加緊推行和平演變戰略,通過多種渠道對中國施加影響,使國內搞資產階級自由化的人受到鼓舞。由于在一段時間里,黨內少數領導同志在推進改革開放,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對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缺乏一貫性,忽視黨的自身建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思想政治工作受到削弱,少數干部中滋生了相當嚴重的腐敗現象,損害了黨在群眾中的威信和社會主義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致使一度收斂的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再度泛濫。1989年春夏,極少數反共反社會主義分子利用黨在工作中的失誤和人民群眾對物價上漲,特別是對一些干部中腐敗現象的不滿情緒,進行煽動反對共產黨的領導、反對社會主義制度的活動。他們借群眾悼念胡耀邦逝世這件事,大肆散布謠言,掀起一場有計劃、有組織、有預謀的政治動亂,并在北京地區煽動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占據天安門廣場,沖擊黨政首腦要害部門,制造反革命暴亂。在關系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黨中央總書記趙紫陽犯了支持動亂和分裂黨的嚴重錯誤。中央政治局在鄧小平和其他老一輩革命家堅決有力的支持下,依靠人民,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并采取果斷措施,在6月4日一舉平息反革命暴亂,捍衛了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維護了人民的根本利益。
6月9日,鄧小平接見首都戒嚴部隊軍以上干部,并發表講話指出:這場風波遲早要來。這是國際大氣候和中國自己的小氣候決定了的。他要求全黨,很冷靜地考慮一下過去,也考慮一下未來,對的要繼續堅持,錯誤的要糾正,不足的要加點勁。他以斬釘截鐵的語言闡明了當時必須作出明確回答的重大問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制定的路線、方針、政策,包括我們發展戰略的“三部曲”沒有錯;黨的十三大概括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路線沒有錯。如果說有錯誤的話,就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還不夠一貫,沒有把它作為基本思想來教育人民、教育學生、教育全體干部和共產黨員。我們原來制定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照樣干下去,堅定不移地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