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國后黨和國家歷史發展的偉大轉折
真理標準討論推動了各條戰線的撥亂反正。人們開始擺脫“兩個凡是”的束縛,實事求是地處理撥亂反正中遇到的問題。組織部門放手地平反冤假錯案,提出不管是什么情況下定的、不管是什么人批的,該平反的都要平反;一些工業部門堅決貫徹按勞分配原則,恢復了一些過去曾遭批判的行之有效的做法;農村工作中,一些地方領導人從實際情況出發,大膽地對農村政策進行調整,在一定范圍內糾正多年來農村工作中一些“左”的做法。
撥亂反正伴隨著思想解放,人們的思想空前活躍。批判危害多年的極左思潮,恢復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反思過去的曲折,考慮未來的出路。黨內開始醞釀對社會主義的若干體制進行改革。
對國際形勢,特別是發達國家情況的了解,加深了中國對外開放的緊迫感。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正是許多發達國家再次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時候。中國的對外交往迅速擴大和增加,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后走出國門,在了解國際形勢的同時,無不強烈感受到中國同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管理等方面正在拉大的差距,不能不痛心疾首于這樣的現實:中國目前的狀況太落后了,這些年耽誤的時間太長了!在對國際形勢及其發展趨向進行總體分析的基礎上,1977年12月,鄧小平提出世界戰爭可以推遲,我國經濟建設可以爭取更多的和平時間的判斷。1978年3月,鄧小平又指出:“獨立自主不是閉關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需要學習別的民族、別的國家的長處,學習人家的先進科學技術。”于是,如何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和科學技術,成為中國領導人日益關注的問題。改革開放,加快建設步伐的思路日益明確。
1978年7月至9月,在國務院召開的務虛會上,許多同志提出改革僵化的經濟管理體制、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資金的建議。李先念提出:實現四個現代化是一場根本改變我國經濟和技術落后面貌的偉大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變目前落后的生產力,也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變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我們應該有魄力、有能力利用國外的先進技術、設備、資金和組織經驗來加快建設。9月下旬,國務院召開的全國計劃會議又提出,經濟工作必須實行三個轉變:一是把注意力轉到生產斗爭和技術革命上來;二是把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轉到按照經濟規律辦事的科學管理的軌道上來;三是從閉關自守或半閉關自守狀態轉到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利用國外資金,大膽進入國際市場的開放政策上來。
當“兩個凡是”的思想禁錮剛被沖破時,對我國發展的緊迫性和經濟、政治體制存在的弊端有著很深感受的鄧小平,先是在最高領導層內大聲疾呼:社會主義就是要加快發展生產力,要學習、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大膽改革經濟管理體制。隨后,又到部分省市,與地方領導談他思慮已久的想法,促成解放思想的浩大聲勢。1978年9月,鄧小平在東北三省視察,行程數千里,走一路講一路,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到處點火。他反復強調,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關鍵還是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一切從實際出發。他說:“我們現在要實現四個現代化,有好多條件,毛澤東同志在世的時候沒有,現在有了。中央如果不根據現在的條件思考問題、下決心,很多問題就提不出來、解決不了”。他呼吁:世界天天發生變化,新的事物不斷出現,新的問題不斷出現,我們關起門來不行,不動腦筋永遠陷于落后不行。一定要根據現在的有利條件加速發展生產力,使人民的生活好一些。他還提出,揭批“四人幫”的群眾運動要適時地結束,轉入正常工作,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這一意見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