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決在農村環境中保持黨和紅軍的先進性的問題,1929年12月下旬,在福建上杭縣古田召開紅四軍黨的第九次代表大會。會議通過了多項決議案,其中最重要的是毛澤東起草的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問題的決議案。它規定紅軍是一個執行革命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必須絕對服從黨的領導,必須擔負起打仗、籌款和做群眾工作這三位一體的任務。決議案總結創建紅軍和農村根據地以來的經驗教訓,著重強調加強思想建設的重要性,要求用無產階級思想來進行黨和軍隊的建設。古田會議決議是黨和紅軍建設的綱領性文獻。它解決了在農村環境中,在農民為主要成分的情況下,如何從加強思想建設著手,保持黨的無產階級先鋒隊性質和建設無產階級領導的新型人民軍隊的問題。會議選出紅四軍新的前敵委員會,毛澤東當選為書記。
在贛南、閩西根據地內,土地革命有很大發展。1929年4月,毛澤東主持制定江西興國縣《土地法》。次年春,興國等縣全面展開分田運動。毛澤東總結井岡山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以來的經驗,提出一系列深入土地革命的政策和原則。在實行土地革命的地方,人民生活得到顯著改善。中國共產黨堅決地領導貧苦農民向著封建土地制度猛烈開火這個事實,使廣大農民迅速分清國共兩黨和兩個政權的優劣,極大地調動了他們支援紅軍進行革命戰爭、保衛和建設根據地的積極性。
贛南、閩西根據地的成功經驗,對各地紅軍、根據地的發展和建設,起了鼓舞和示范作用。經過艱苦的斗爭,到1930年夏,全國已有十幾塊農村根據地,紅軍發展到約7萬人,連同地方武裝共約10萬人。經過艱苦的探索,中國共產黨人開始懂得,農村根據地已成為積蓄和鍛煉人民革命力量的主要戰略基地。
紅軍和根據地的存在和發展,使國民黨統治集團感到震驚。從1930年10月起,蔣介石集中重兵,向南方各根據地的紅軍發動大規模的“圍剿”。
國民黨軍隊“圍剿”的重點是毛澤東、朱德率領的紅一方面軍。從1930年11月到1931年9月,紅一方面軍在毛澤東、朱德等指揮下,貫徹積極防御的方針,實行“誘敵深入”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戰術原則,先后粉碎國民黨軍隊的三次“圍剿”。反“圍剿”的勝利,使贛南、閩西根據地連成一片,形成擁有21座縣城、面積5萬平方公里、居民達250萬人的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三次反“圍剿”結束不久,國民黨軍第二十六路軍1.7萬多人在中共地下黨員趙博生和進步軍官董振堂等率領下,于1931年12月14日在江西寧都舉行起義,改編為紅軍第五軍團。這期間,鄂豫皖、湘鄂西等根據地的反“圍剿”也取得重大勝利。
在各根據地不斷發展的情況下,1931年11月7日至20日,在瑞金舉行的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宣布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毛澤東被選為臨時中央政府主席。
大革命失敗以后,中國革命所以能夠堅持下來并走向復興,關鍵在于找到了一條正確的革命道路。這條道路,就是把立足點由城市轉入農村,發動和依靠農民群眾,在農村建立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和各項建設事業,開展以農民為主體的長期革命戰爭,發展和壯大革命力量,最后占領城市,奪取全國勝利的道路。這條前人沒有走過的獨創的道路,是在全黨的集體奮斗中開辟出來的。其中,毛澤東作出了最卓越的貢獻。他不僅在實踐中首先把武裝斗爭的重心轉向農村,創造出堅持、發展農村根據地的系統經驗,而且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中,從理論上初步對中國革命的道路問題作了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