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坐標--清醒認識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發展的大勢,全面把握我國發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新期盼,繼往開來,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推向新階段,這是時代賦予十七大的重要任務
長期觀察中國問題的一位英國記者寫道: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低迷時期,中國共產黨人憑借著對和平發展世界潮流的準確把握,對國內形勢深刻變革的敏銳洞察,抓住了有利時機,取得了令世界瞠目的輝煌成就……
科學判斷和全面把握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科學判斷和全面把握我國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科學判斷和全面把握中國共產黨所處的歷史方位和肩負的歷史使命,是中國共產黨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中,長期面對的三個重大課題。
世情、國情和黨情,是中國共產黨科學制定行動綱領和大政方針的根本依據。
--察世情。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仍是主題。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在曲折中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世界經濟失衡加劇,能源資源壓力增大,生態環境問題突出,貿易保護主義趨勢上升,國際安全面臨新的挑戰……
國際大環境對我國發展既有許多有利條件,也有不少不利因素,要求我們黨準確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進一步推動建設和諧世界,為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創造所需要的外部環境;要求我們黨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在未來的發展中贏得更多的主動,在復雜多變的國際格局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這是我們黨面臨的國際局勢變動的新考驗。
--觀國情。改革開放29年,我國經濟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歷史性巨變,取得的成績世界矚目。英國《金融時報》評論:“以一個發展中國家的身份,中國成為近年來全球經濟增長的主力,這在現代經濟發展史上是少見的。”
巨變面前仍需保持清醒頭腦,必須看到,中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并未改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并未改變。“一個巨變”“兩個未變”的國情告訴我們,實現現代化、趕上世界先進水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國人均GDP在世界上的排名還在100位以后。在中國廣袤的大地上,還有2300萬絕對貧困人口。如果按聯合國人均每天1美元的標準計算,我國還有1億人在貧困線以下。
特別是我國改革發展正處在關鍵時期,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加速,農村大量富余勞動力向非農領域轉移;經濟市場化程度迅速提高,深化改革進一步觸及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體制創新進入攻堅階段;地區發展不平衡,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縮小地區發展差距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任務艱巨;我國經濟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世界經濟對我國發展的影響明顯加深;人們受各種思想觀念影響的渠道明顯增多、程度明顯加深,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
能不能抓住新機遇、解決新問題、實現新發展,這是我們黨面臨的國內發展大局的新考驗。
--看黨情。中國共產黨是民族復興偉業的中流砥柱。新中國成立尤其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黨已經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并長期執政的黨,已經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
十六大以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領導全黨緊緊圍繞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這兩大歷史性課題,按照提高科學判斷形勢、駕馭市場經濟、應對復雜局面、依法執政、總攬全局的能力的要求,不斷進行探索和實踐,有力推動了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黨在實踐中鍛煉得更加成熟、更加堅強。但是面對新形勢新任務,一些領導干部、領導班子在思想和作風、方式和方法、素質和本領等方面,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還不適應。
歷史使命要求我們黨必須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執政黨興衰成敗的經驗教訓,準確把握黨的執政規律,始終走在時代前列,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這是我們黨面臨的自身狀況變化帶來的新考驗。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鳴說,中國共產黨今天面臨的所有挑戰和考驗,說到底是能不能準確把握世情、國情、黨情,能不能準確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黨的執政規律,這是黨團結帶領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
9月17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向全黨提出,在新時期新階段,要正確認識國內外發展大勢,全面把握我國發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新期待,認真總結黨治國理政的實踐經驗,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當前與長遠相結合,推進理論創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創新,科學制定適應時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動綱領和大政方針。這是時代向中國共產黨提出的重要任務。
人民期待十七大凝聚全黨全國人民的智慧,擘畫更加壯美的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