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在距離大連東北方向56海里的黃海深處,有一個陸域面積僅14.95平方公里的寧靜小島――獐子島。2006年島上漁民的人均收入超過1.6萬元,位居遼寧省鄉鎮之首。這是獐子島上的生活住宅區(10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任勇 攝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10月12日在京閉幕的中共十六屆七中全會的公報說,過去5年中國“各項事業取得了新的顯著成績,朝著黨的十六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邁出了堅實步伐,為召開黨的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創造了良好條件”。
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出了中國在本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現在,中國距此目標還有13年歷程。
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在接受新華社專訪時說,十七大之后的中國將迎來更關鍵的發展階段,中國將全力確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中國未來走向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全世界的神經。
十七大前夕的許多事情都引起了海內外關注。國慶節前夕,北京市舉行了地鐵票價聽證會,其結果使北京成為中國地鐵票價最低的城市。盡管票價從3元降為2元意味著北京市財政每年將為此增加10億元支出,但80%的地鐵乘客平均每人次出行將減少支出1.3元。
“雖然政府要為此多掏錢,但通過公開聽證作出的決定說明公眾的權利越來越受到尊重。”周天勇說。
中共十六大以來,類似北京地鐵票價聽政會的“透明執政”舉措在中國越來越廣泛地推行。許多重大法律法規在出臺前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這表明中國的經濟運行已與公民有序參與民主政治不可分。
周天勇說,完善民主和法制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一個內容。
實際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藍圖,涉及中國未來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全民素質以及可持續發展能力等諸多領域。
“小康”這個詞匯可以追溯到西漢,被中國人用來描述理想社會。而用“小康”一詞來詮注中國的現代化發展目標,出自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之手,他為中國勾畫了從1980年到21世紀中葉的發展步驟。
在上世紀結束之際,中國宣布人民生活達到了小康水平,實現了改革開放之初提出的目標——到2000年GDP翻了兩番。
十六大報告描繪的發展目標,正是根據中國發展的實際情況把鄧小平規劃的“第三步”加以具體化——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在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
亞洲開發銀行駐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說,要實現這一目標,意味著到2020年中國的人均GDP要達到3000美元,據測算中國的年均經濟增長速度只要保持在7.2%以上就可以實現這一指標。
經濟增長連續4年超過10%的“中國速度”令世界驚訝。一些學者甚至認為中國可能比預期的時間更早達到十六大提出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