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3日,北京,一名孩童在投射著中共黨徽的中共一大會址仿制景觀前。當日,中共十七大召開前夕,《復興之路》大型主題展覽在北京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開幕。中新社發廖攀攝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最新一期《亞洲周刊》發表文章指出,中國中央電視臺推出《大國崛起》的姐妹篇、六集專題片《復興之路》,規格高于《大國崛起》,引起了人們廣泛關注,被認為是中共十七大政治報告的一種形象解讀。
文章指出,渴求復興,企盼強國,是中國人久遠的夢想。大型電視政論片《復興之路》的六集分別以“千年局變”、“崢嶸歲月”、“中國新生”、“偉大轉折”、“世紀跨越”、“繼往開來”為主題線索,選取各個歷史階段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作歷史重現,講述了一八四零年至中共十七大召開前,中國屈辱、奮爭和復興的歷史,全景式追溯中華民族的強國之夢和不懈探求的歷程。
借《復興之路》熱播之際,央視為延伸電視片的“復興”主題,創建了復興論壇,以“評央視《復興之路》,來‘復興論壇’”、“十七大越來越近,你對黨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什么?”、“給總書記捎句心里話”為互動品牌,圍繞“科學發展,和諧社會,關系民生”的十七大主題。這個中央級官方主流新論壇吸引了大批網民蜂擁而至。人們需要一個表達意愿、參政議政的渠道,需要互動交流、發表言論的話語平臺。
北京學者認為,央視的復興論壇為網民提供一個思考世界大國興衰的話語平臺,為網絡和電視、網民和觀眾的多方互動創造條件。言論自由本應是互聯網的鮮明特色,中國大陸目前擁有一百三十萬個論壇,規模屬世界之最。
文章指出,復興是二十世紀中國的鮮明主題,也是二十一世紀企盼實現的藍圖。《復興之路》總編導任學安接受亞洲周刊訪問時表示:“我要借貴刊做出澄清。”“內地關于《復興之路》的報道魚目混雜。這部片子要解決復興道路究竟是什么,一百六十七年來中國走過了一條怎樣的道路,今天我們能不能清晰地看到中國的復興之路,我們的回答是能,而且非常清晰。”“我要明確地說,這部片子沒有新的評價,不承擔對歷史人物重新評價的功能。但我們會忠于歷史,在書寫歷史的過程中,會用現在能找到的史實來作出表述。”
任學安說:“看到中國走過一段漫長而艱難的道路,人類歷史上在上世紀初還沒有哪個國家曾經遭受像中國這樣的屈辱,看看現在的繁榮,中國人應該學會自豪和自信。”(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