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從風靡廣西各地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一元叢書”,到電視網絡進村入戶……連日來,廣西團黨代表對十七大報告提出的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反響強烈。代表們認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一定要樹立“三觀”。
——將文化建設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每一個環節的觀念。
柳工集團董事長王曉華代表認為,居安思危、銳意創新,既是中國企業參與全球競爭的思想動力,也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七大報告提出,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轉化為人民的自覺追求。這就需要深刻反思目前文化教育的現狀,在注重經濟發展的同時,加強對傳統文化精華的提煉、融匯和弘揚。
貴港市覃塘區蒙公鄉高占小學韋珍蘭代表認為,最近幾年不少城市學校興起中小學生誦讀傳統詩詞的熱潮,《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等和根據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編寫的《新三字經》《新千字文》,對中小學生良好道德觀的養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軟硬兼施”,打牢文化建設“底層基石”的觀念。
農村、社區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細胞。“村村通電視、電話,村屯都連互聯網,需要我們‘軟硬兼施’,打牢文化建設‘底層基石’。”廣西來賓市委書記覃瑞祥代表說。
目前,我國農村的村村通電話普及率已達99.2%,村村通的概念還將由行政村向自然村推進。“村村通”第二個目標“鄉鄉能上網”也正在穩步推進中。
硬件設施完善了,軟件引導不能滯后,這是不少代表的期望。巴馬縣郵政局鄉郵員蒙軍代表說:“鄉鄉上網不能成為村村玩游戲,電視電話互聯網要成為經濟上致富奔小康、文化上服務群眾的有效載體。”
——社會責任、發展意識、市場頭腦“三位一體”的觀念。
“想致富沒門路,想發展少技術,想娛樂少渠道”,曾是一部分老少邊山窮地區群眾生活的寫照。不少代表表示,新聞媒體、出版等與文化密切相關的部門,都要樹立“社會責任、發展意識、市場頭腦‘三位一體’”的觀念。
廣西壯族自治區平果縣縣委書記蔣志農代表說:“這幾年真正能夠滿足群眾需求的讀物還太少,這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應該盡快出版價廉物美、內容豐富、技術性強的書籍。”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叢書》作為廣西百萬農村黨員大培訓教材,2006年由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組織部組織40多個部門聯合編寫,叢書共100冊,每冊定價一元,又稱“一元書”。
記者電話連線采訪時,廣西師范大學曹光哲說:“農村是圖書的巨大市場,編寫農民‘買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口袋書’,才能從根本上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來源:新華社 記者 何豐倫、董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