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在中國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中,“大同世界”“協和萬邦”“親仁善鄰”一直是人們追求的美好夢想。在中華民族為偉大復興而奮力開拓的今天,我們黨提出了和諧社會“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現實目標。連日來,出席十七大的代表們熱議“共建共享”。大家認為,這是我們黨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探索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有效途徑,尤其是把生態文明與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納入社會建設的內容,極大地豐富了社會主義本質的內涵。
曾經擁有“四大發明”的古老中國,在黨的領導下,不僅創造了令世界矚目的經濟奇跡,還在永不停歇的實踐和創新中,探索著文明建設的新的實踐形式,翻開了和諧社會的新篇章,開辟出人類文明的新道路。
從“共同富裕”到“共建共享”
“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緊緊依靠人民,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努力形成社會和諧人人有責、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生動局面” ……十七大報告里有關“共建共享”的論述,在代表中產生熱烈反響。代表們認為,從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共同富裕”到今天實施“共建共享”,說明我們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的探索越來越成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越來越豐富。
一些代表回憶說,近30年來,我們黨對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認識,經歷了幾次重大的轉變,不斷加以創新和豐富。在經歷了從計劃到市場的階段后,1992年,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對社會主義的本質作了總結——“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隨著溫飽問題的解決和“翻一番”目標的提前實現,人民群眾必然會有更多、更高的追求目標,我們黨自覺順應人民的新期待,滿足人民的新要求。紹興市委書記王永昌代表說,“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強調,實現人民的富裕幸福,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強調,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十七大報告則首次將生態文明與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作為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強調“共建共享”。這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不斷加深對社會主義本質屬性認識的過程。
上海市青浦區委書記巢衛林代表說:“衣食足而知禮儀”,“共同富裕”側重的是物質生活,而人民群眾在物質生活得到滿足之后,必然要對精神生活、政治生活提出新要求,同時對原有的物質生活又有更高的標準。比如在三年困難時期,人們有東西吃就不錯了,而現在不光要有吃的還要吃得好、吃得健康,生活的環境包括空氣質量等也要好些更好些,對生態文明的追求也就應運而生。
以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代表們注意到,有關“共建共享”的內容涵蓋了十七大報告的諸多方面,尤其強調“和諧社會要依靠全社會共同建設”、要“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上海市委社會工作黨委書記許德明代表認為,這是把“共建”內容拓展的同時,把“共享”的對象延伸到了全社會各個階層。他認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需要全體人民共同參與,如果只動員了一部分人的積極性而沒有動員另一部分人的積極性,或者是挫傷了那部分人的積極性,顯然不是我們的初衷,也不利于和諧社會建設。要把全國各族、各階層的人民團結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下,必須要由全體人民“共建共享”。
當了近20年“小巷總理”的安徽省安慶市菱湖新村社區居委會主任楊基鳳代表,對“共建共享”的現實意義體會很深。她所在的社區有126戶困難家庭,有的家里過去常常為柴米油鹽之類的小事吵吵鬧鬧,周圍鄰居也不得安寧。2005年1月,她和社區其他干部一起,組織對困難家庭的幫扶,給每個家庭發放“愛心卡”,月月免費提供大米油鹽;她還發動社區群眾搞起“愛心超市”,迄今已將價值17萬元的物品發送到困難家庭。“困難家庭享受到社區的溫暖后,大家一下子感到社區安寧了。”楊基鳳代表說,“家和萬事興”,社區如此,國家也如此。
“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十七大報告里推動和諧社會建設的這些論述,給來自浙江衢州市的中學教師葉霜代表印象最深。她講述了一個故事:當地山區有個叫徐父愛的孩子是養父揀來養大的。因為找不到親生父母,善良的養父給他取名“父愛”。不料到徐父愛讀書到5年級時,養父突然病故,他頓時面臨輟學和生活困難。這時,國家的農村免費義務教育政策出臺了,在當地政府和學校老師的救濟下,徐父愛重新上了學,也免去了衣食之憂。葉霜代表臨來北京開會前,徐父愛對老師說,他一定要好好念書,報答國家。父愛還透露了兩個心愿:中學畢業時親眼看一看城市是啥模樣;20歲的時候吃一頓肯德基快餐。“這樣的孩子過去可能沒有未來了,現在有了黨的和諧社會‘共建共享’理念,有了免費義務教育和基本社會保障等制度,他照樣可以看到希望、可以成為建設之才!”衢州市委書記厲志海代表說。
“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十七大報告中的這一論述,也引起了與會代表的熱烈討論。“文化也是民生的一部分。”奚美娟代表說,物質和精神的天平不能失衡。關心民生,不僅要讓老百姓過上小康的物質生活,而且要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同時,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也是國家“軟實力”的體現,對國家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關心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實際上就是關心民生的重要內容。奚美娟說,十七大報告提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也是對文化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為一線文化工作者,深感責任重大。李魯代表認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建設創新型國家,必須從教育、文化等“軟實力”上下功夫,培養一代代接班人。
“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對于十七大報告中有關民主政治的論述,代表們認為,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要堅持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特點和優勢,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特別是要推進基層民主,保證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實的民主權利。浙江臺州市委書記張鴻銘代表說,當地通過領導下基層蹲點破解難題、村民民主議事會等制度,架起了干部與群眾交心的橋梁,也化解了許多不和諧因素。
第一次寫入黨代會報告的“生態文明”一詞,也已成為會場內外的熱門話題。如何讓全體人民“共建共享”生態文明?代表們發表了許多真知灼見。“在我們陜西,甚至有因為缺水而娶不上媳婦的事——姑娘不愿嫁過去,就是男方那個村嚴重缺水。”陜西省省長袁純清代表說,“我聽說后非常震撼,唯有以更大責任感為民生計。”他說,吃水難、飲水不安全問題,是陜西農民最急需解決的問題。我們的目標是未來5年讓老百姓基本上都喝上干凈的水,這比國家提出的目標提前3年。國家要花60億元,老百姓自己要掏8億元。老百姓自己投點資,才能結成利益共同體。
“有了金山銀山,卻丟了綠水青山,老百姓的生活必然是不幸福的。生態文明不僅是個經濟問題,也是個生活問題。”南京大學黨委書記洪銀興代表說,“十七大報告提出生態文明的理念,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享受藍天、白云和潔凈的空氣,是全社會的追求。”
要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
代表們認為,如同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一樣,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當前,應當從“共建共享”的基礎工作著手,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座大廈搭起框架、打下基石。
“共建共享”不能忽視困難人群。上海楊浦區委書記陳安杰代表認為,目前“共建共享”的一個重點是困難人群。他所在的楊浦區是上海傳統工業和高等院校富集區。近年來,楊浦區在推進大學校區、科研園區和居民社區“三區聯動”,吸引了3000多家科技企業入駐的同時,對產業工人的關注同樣傾心盡力,連平時的電影票、冬天的洗澡票也免費送上門。政府一年補貼公益澡堂的資金就有數萬元,社區里弄一派祥和。“我們的發展本來就是為了全體人民,決不能忘了最需要關愛的人群。”茅明貴代表說。
“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注重基本服務均等化”,十七大報告中的這句話,令中西部地區許多代表感到振奮。十七大召開前夕,國務院下發了關于促進新疆經濟社會發展的有關文件。新疆代表團的吐爾洪·依馬木代表說:“這是‘共建共享’的具體體現,文件實實在在給予了新疆支持,帶給新疆人民諸多實惠,如:資源稅的改革、計劃生育政策補償等等,初步估算,支持力度超過百億元。”
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和諧社會“共建共享”同樣要有創新的思路和方法。上海市建設黨委書記甘忠澤代表談到,我們目前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大多涉及動拆遷,但過去基本上是建設者只管建設,拆遷者只管拆遷,建設單位連施工場地的居委會在哪里也不知道,經常出現各種各樣的矛盾和糾紛。去年開始,上海城建系統探索開展建設單位和社區黨團組織等“黨建共建”“文明共建”活動,建設單位的施工情況等提前和周邊居民通報,征求意見;居民有什么實際困難,建設單位盡量幫助解決,多方形成共識。結果,軌道交通延伸到哪里,“共建”拓展到哪里,各種各樣的小矛盾迎刃而解。
蔡永蓮代表發現,“創新”這個詞在十七大報告中出現了51次之多,“這種創新體現在很多方面,包括理論創新、改革實踐創新、黨的建設創新等,當然也包括和諧社會建設的探索。”“共建共享”是我們黨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創新。只要全黨全社會共同努力,一定能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明碩果。
(編輯:王晶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