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球探測陷入低谷
在阿波羅成功登月之時,蘇聯人發射的又一枚h1火箭卻在起飛時爆炸了,不過莫斯科還是希望,蘇聯宇航員即使不登月,也應當環繞月球。1969年8月發射了“探測者—7”號,本來蘇聯的兩名宇航員做好了載人飛行的準備,但是在起飛時上面只放了人體模型,在沒有安全保障的情況下誰都不敢派宇航員去冒險。“探測者-7”號成為蘇聯的第一艘順利完成各項任務和在哈薩克草原著陸的月球飛船。
蘇聯沒有放棄對h1火箭的試驗。1971年夏天進行了第3次發射,它向上飛行了500米,就拐了個90度的角,落在荒無人煙的草原上。這種火箭的最后一次發射是在1972年11月,升空后僅僅堅持了107秒就爆炸了。國家領導人對h1火箭的一再失敗十分惱火,盡管后來對h1火箭進行了改進,并制造好了5枚,但是一枚都沒有發射。
總的來說,60、70年代美國和蘇聯開展的月球探測活動除了讓人們激動萬分之外,幾乎沒有帶來任何經濟效益,正因為月球探測費錢費力,華而不實,因此自1972年美國“阿波羅”計劃完成后,月球探測陷入低迷狀態。1972年12月美國對月球進行了最后一次考察,從此結束了自己的登月計劃。
四、月球勘探者再掀月球熱
90代后期人們又把目光轉向月球,一方面現代航天技術的發展為人類提供了進一步探測月球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月球獨特的自然環境和資源一直吸引著人類。
月球上沒有大氣干擾,是進行科學實驗和天文觀測的圣地。如果在月面上建立天文臺,將會探測到宇宙中的許多奇異現象。月球的引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發射火箭所需的燃料將會比地面少得多,因此月球也是個難得的航天發射基地。月球兩極大量冰水的發現更使人類對月球刮目相看,因為有了水人類在月球上生存的基本條件便已具備。人們可以利用水得到氫氣和氧氣,氧氣和水供人呼吸飲用、使植物生長,氫和氧還可作為火箭燃料,供飛船返回地球或前往火星或更遠的星際探險。這樣,人類在月球上建立永久性實驗室甚至定居點并非天方夜譚,月球很可能成為人類遠征火星的中轉站。
1998年1月6日,美國宇航局發射了“月球勘探者”探測器。這次耗資6300萬美元的考察活動是1972年以來美國航天局第一次向月球發射飛行器。重達660磅的探測器定位在距月球表面62英里(約100公里)高的空間軌道,對月球進行全面的探測,首要一個目標就是尋找月球上是否存在水的證據,探測月球內部是否存在支持生命的氣體以及一些寶貴的礦藏,以便人類未來在月球上建立基地和把月球作為星際旅行的中轉站。
“月球勘探者”的升空重新喚起了人類對月球的熱情。在航天技術上可與美國匹敵的俄羅斯也開始實施新的月球計劃,其最終目的是在月球上開采氦同位素氦-3。氦-3是一種核燃料,地球上極為貧乏,在月球上卻極為豐富,幾十噸的氦-3就能滿足全球一年的能源需求。1998年10月,俄羅斯制定出新的月球開發計劃,以研究月球“身世”,探尋月球水資源,開發月球上極為豐富的核燃料氦-3。根據這項開發計劃,俄將發射一個小型月球軌道站,再從軌道站向月球發射各種探測儀器,其中包括10個可探入月球表面的穿透探測器,兩個地震探測儀和月球南極水源探測儀。整個計劃預計耗資5千萬美元。俄羅斯計劃在2010年后建立月球基地,研究月球采礦工藝。
借助穿透器和地震儀可以了解月球內部結構,從而了解月球的“身世”。如果探測結果表明,月球內核質量超過月球質量的百分之五,則證明月球與地球分別獨立生成。如果月球內核質量很小,則證明月球是由宇宙天體撞擊地球后產生的碎片形成的。
與此同時,有14個成員國的歐洲航天局計劃于2000年發射微型月球衛星,并于2001年在月球南極附近降下“歐洲月球2000”項目的登月艙。
日本也提出了自己的探月計劃,1998年9月25日,日本發射的第一艘星際探測器在完成一項技術測試以后進入穩定的月球軌道。日本是世界上繼美國和俄羅斯之后開展星際航天探索的第三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