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隨著中國第一顆繞月探測衛星嫦娥一號10月24日傍晚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升空,中國航天開始了歷史上最遠的“長征”。
按照預定計劃,重量為2.35噸的嫦娥一號衛星將進入距地球38萬公里、距月球200公里的環月軌道。
此前,中國發射的衛星與地球的距離均在8萬公里以內,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則是在距地面300多公里的軌道上飛行。
僅就這一點而言,與曾被媒體稱為“紅色太空新長征”的載人航天飛行相比,嫦娥一號衛星的繞月之旅,無疑是一次更為艱巨的“長征”。
在進入環月軌道之前,衛星還要經過4次變軌、2次-3次中途修正和3次近月制動,實際飛行距離超過100萬公里,約需330小時即14天左右的時間。
繞月探測工程總指揮欒恩杰說,探月工程是中國航天事業中的第三個里程碑。
“1970年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標志著我國具有了進入太空的能力;2003年神舟五號飛行成功,標志著我國具有了把人送上太空的能力;嫦娥一號衛星的成功將證明,我們的飛行器能夠離開地球、到別的星球上去進行深空探測。”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宇航部部長趙小津說。
執行這次發射任務的是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作為長征三號甲火箭的第15次發射,嫦娥一號衛星的順利升空,又一次延續了這個被稱為“金牌火箭”的型號百分之百的成功率。
“長征”,是中國運載火箭的共同名字。
“朝天上打的東西應該叫什么?天高路長,太空任務的艱巨性,似乎只有紅軍長征能夠相比。”回憶起上個世紀60年代為運載火箭命名的過程時,84歲的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原副院長冬春說,“對于這個名字,大家的意見高度一致。”
50年前,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在北京南郊成立的幾個月后,10萬大軍開進中國西北的戈壁灘,開始建設第一個導彈發射場。這就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前身。
曾在長征中率部強渡大渡河的紅一團營長孫繼先,擔任了這里的第一任司令員。
“航天精神和長征精神一脈相承。紅軍在長征中那種不怕困難、百折不撓的作風,一直激勵著航天人奮進。”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吳燕生說。
截至今天,長征系列火箭已在酒泉、西昌、太原三大發射場進行了103次發射,成功率約93%。
繞月探測工程副總設計師龍樂豪認為,這個成功率為世界一流。
頗為巧合的是,嫦娥一號衛星升空地西昌所在的涼山彝族自治州,是紅軍長征曾經過的地方。
1935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在巧渡金沙江之后進入彝族聚居的川西大涼山地區,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與彝族首領小葉丹歃血為盟。
今天(10月24日),“彝海結盟”的雕塑和高高的航天發射架一起,成了西昌的標志。
“發射圓滿成功,但嫦娥一號衛星的奔月和繞月之路才剛剛開始。”龍樂豪說,“同樣,實現繞月,只是我國月球探測工程的第一步。”
根據此前公布的規劃,中國探月工程分為三個發展階段分步實施:一期工程實現繞月探測,二期工程實現月球軟著陸探測和自動巡視勘察,三期工程實現自動采樣返回。
這個簡稱為“繞、落、回”的“三步走”計劃,預計將在未來10年左右完成。
“與美國、俄羅斯等航天強國相比,我國在太空活動、科學應用等方面還存在巨大差距。”龍樂豪說,“因此,我們把今日的進展,比作‘萬里長征第一步’。”(來源:新華網 編輯: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