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人萬戶飛天示意圖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中國人對月球有著獨特的情懷,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月下老人牽紅線的美麗傳說家喻戶曉;李白、蘇軾等大詩人膾炙人口的詠月詩篇,抒發了華夏民族的浪漫豪情;月亮運行會不會經過海底,如果真的經過海底,魚會不會撞壞了月中的宮殿?辛棄疾詞(“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出自《木蘭花慢》)中的奇妙遐想凸顯了中華民族探知月球的愿望。鯤鵬展翅上九天攬月不僅承載著中國科學家的夢想,更是中華民族等待千年的天地之約。
萬戶飛天:人類首次“乘火箭”
上世紀70年代,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體被國際天文聯合會命名為“萬戶”,以紀念“第一個試圖利用火箭作飛行的人”。這是一個中國人的名字。600多年前,明朝一位名叫萬戶的官員按照好友班背留下的《火箭書》造出了各種各樣的火箭,然后畫出“飛鳥”的圖型,令眾匠人按圖趕制。
試飛時,萬戶兩手各持一只大風箏,將自己綁在椅子上,椅背上綁著47枚自制“火箭”,點燃后沖天而起,不久“飛鳥”翻滾著摔在山腳下……這個中國人雖然未能如愿,被摔得粉身碎骨,但他卻成就了這個星球上開天辟地的壯舉——人類文明史上的第一次“飛天”嘗試。
初次接觸:0.5克月巖激發探月
1969年7月20日,當阿姆斯特朗在月面上跳躍式行走時,全球有20多億人在收看電視轉播,當時正處于“文革”時期的中國人似乎都沒有關注這件大事。1978年,美國總統卡特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訪華時,向中國贈送了一件特殊的禮物——一塊小指尖大小的月球巖石樣品。樣品鑄在一個有機玻璃盒內,從外面看起來很大,其實只有1克的重量,這塊月巖被切成兩塊,一塊保存起來,一塊用來研究。
我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回憶說:“我的研究就從一塊0.5克的月球巖石樣品開始。” 美國人贈送月巖樣品,其實也是在試探我們的測試能力和研究水平,雖然這話沒有明說。就是在這樣的“壓力和動力”下,中國開始了自己的探月計劃。“后來的事實證明,我們的研究結果讓美國人很信服,” 歐陽自遠說。

“嫦娥一號”發射步驟示意圖
嫦娥奔月:十年破繭舞翩躚
我國的探月計劃是從1994年才開始的。歐陽自遠向當時的“863計劃”專家組提交了一份探月報告,并且得到了一筆經費。這是中國人花在探月計劃上的第一筆錢。直到2003年底,一份厚厚的正式報告被送進了中南海。2004年1月24日,溫家寶總理在報告上簽字,國家正式批準了“嫦娥一號”計劃的實施方案。
2007年10月,中國將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激情派使者出訪月球,圍繞月球進行一年的探測。使者是與月宮仙女同名的新星——嫦娥一號,出發點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托舉她的是航天人精心挑選的一位大力士——長征3號甲運載火箭,護駕的還有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下赫赫戰功的航天測控網和國家天文臺的觀天“巨眼”。這一次,收入中國人眼底的已不再是一塊只有1克的石頭,而是整個月球……
全民關注:30首好歌唱給月亮聽
“嫦娥一號”的發射成為中國全民關注的焦點。中國公民可以通過購票的形式前往衛星發射中心現場外的三個觀景臺觀看我國首顆探月衛星發射升空的全過程,這項業務只面向中國公民。據悉,目前的門票價格有980元、1080元、1180元三檔。三個觀景臺分別是位于發射中心北部2.5公里外的八一村觀景臺、南部約4公里處的奔月頭平臺和與其平行的牛頭山平臺。此外,中國國家航天局還邀請了日本宇航研發機構的兩名有關人員到現場進行觀看,這也是史上第一次。
隨著近萬名游客涌入西昌,參觀發射基地的“一日游”成為當地旅行社首推的線路。由于需求上升,報價也開始上升。同時,西昌也從著名的“衛星城”變成了記者扎堆的“媒體城”,在靠近航空路的各大酒店內,已經密密麻麻地入住了各路媒體記者。中央電視臺的直播采訪申請已于20日上午獲得最后通過。
為了賦予這次探月行動更多“中國特色”,“嫦娥一號”到達繞月軌道(距地球38萬公里左右的太空)后,將向地球播放《誰不說俺家鄉好》、《愛我中華》、《歌唱祖國》、《梁山伯與祝英臺》等30首在全國公眾投票基礎上選定的經典曲目。每位中國人將能通過收音機、電視機以及互聯網收聽到這些來自太空的中國天籟之音。此外,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和搭載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在太空奏響的樂曲《東方紅》,因其特殊地位,也將另行安排在“嫦娥一號”衛星上播放。(康娟 編輯: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