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36年前,美國前總統尼克松的訪華破冰之旅揭開了中美關系的新篇章。36年后的今天,如何看待中美關系及其未來發展?昨天,美國國際項目開發公司董事長、美國前助理國防部長傅立民在滬舉行了題為“中美關系之期望”的演講。
傅立民先生是美國知名的中國事務和外交事務專家。尼克松訪華時,傅立民擔任總統首席翻譯。1981年到1984年,他擔任美國駐華大使館副館長和公使。1993年到1994年,他擔任美國國防部助理部長,其間成功重建與中國的防務和軍事聯系。此后,傅立民多次訪問中國,參與了許多高層次官方交流和民間交流。可以說,他參與并見證了中美關系的建立與發展。
此次應邀來滬主講“鮑大可—奧克森伯格中美關系講座”,傅立民的話題自然離不開他曾經參與的中美建交歷程。1972年尼克松訪華,2月21日,尼克松在北京與毛澤東主席舉行了會談,這一天也將他的歷史性訪華之旅推向了高潮。昨天恰逢21日,對于36年前的這一天,傅立民至今記憶猶新,稱“這是中國人與美國人相互發現的一天”。
談及《上海公報》,傅立民認為最大的創新之處在于,中美雙方坦率地表達了彼此在地區和全球問題上的根本分歧。“三十多年前,我們兩國走到一起,那是出于地緣政治考慮的兩個敵對陣營的婚姻”。傅立民這樣形容中美最初建交的動機。隨著雙方交流的增多,中美關系的內涵也在不斷擴大。傅立民對未來的中美關系給出了積極的判斷。他認為,一直以來中美關系的發展存在兩個障礙,一個是臺灣問題,一個是意識形態分歧。在臺灣問題上,和平統一已經成為海峽兩岸的主流共識,北京和華盛頓在這個問題上的認識基本是一致的,雖然短期內存在風險提升的可能性,但是總的來說,還是有理由保持樂觀的。而意識形態的分歧也在淡化,這主要是基于兩個原因:一是中美之間的接觸在增多,尤其是中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發展。“一個人不能兩次訪問同一個中國。”對于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速度,傅立民幽默地打了個比方。此外,中美建交以來的發展也給予了這種樂觀主義以理由。隨著中國與世界聯系的多樣化,中美關系在廣度和深度上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對于傅立民的上述樂觀判斷,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楊成緒大使在隨后的點評中表示,他很同意其對中美雙邊關系的評價,也支持其對兩國關系發展前景樂觀的看法。中美之間進一步發展關系確實有很大的空間。經歷了三十多年的發展,中美關系已不單純是雙邊關系了,世界上發生的幾乎每一件事情都會影響中美關系,這就要兩國從全球的角度來考慮雙邊關系。楊成緒同時指出,中美之間依然存在著很大疑慮,這也是不爭的事實。“我同意傅立民大使對美中兩國在臺灣問題上的立場作出的判斷,但我也愿意指出,不論在公開場合或是內部會談時,中國一再強調,不要向臺灣發出錯誤的信號。中國確實很擔心。”
雖然雙方對當前的判斷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對于中美關系的長遠發展,雙方都保持了樂觀的信心,都強調中美兩國間應進一步加強交流與合作。楊成緒最后奉勸美國朋友客觀看待中國的發展,既不要高估中國經濟增長的成果,也不要輕信什么“中國崩潰論”。
本次講座由上海市美國學會與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聯合主辦。(美知名中國事務專家傅立民在滬演講 記者 王珍)(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