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錢用在刀刃上
“私人捐助對于大學來說,一是意味著與校友之間的互動相當融洽,校友對母校有著留戀和熱愛之情。第二,校友為母校提供幫助,讓母校能夠名揚四海,自己也能夠繼續以母校為榮。”卡里·納爾遜說。同時他也挑明了美國人為高校捐款的心態。但是,以他為代表的有識之士也對這些高校提出了批評:“現在該是這些高校反省的時候了,想想他們能夠為社會再多做一些什么貢獻,比如減免在校大學生的高額學費。”
哈佛大學發言人約翰·郎伯瑞克(John Longbrake)在回應這些言論時,說:“包括哈佛大學在內的這些高校之所以能夠收到捐助,是因為我們在各種科學研究上,為社會作出了難以估量的貢獻。”
在常人看來,這些數目巨大的捐款已經變得有些燙手了,不過這些歷史悠久的大學歷來能夠嫻熟地應對這些言論和批評。斯坦福大學人際資源研發團隊的副主任馬丁·歇爾(Martin Shell)說:“不可否認,我們的確收到了大量的捐款,但那是分別來自56000筆數目不等的個人捐助,很多人捐助的數量不過是100美元,甚至是10美元。”他認為這些捐助是聚沙成塔的結果。
盡管收到捐款的數量多得讓人不得不妒忌,但是馬丁·歇爾說,得到捐助還是第一步,如何正確使用這些捐助,才是關鍵的關鍵。如果要得到長久的支持,還得“放長線,釣大魚”,把眼光放得遠一些。“我們很明白,那些捐款人把錢給我們,是因為他們由衷地希望我們把這些錢用在最需要的地方。”他說,“即使是10美元,我們都會很認真地對待。”很多收到上億美元捐款的大學表示,他們會利用這些捐款為在校學生提供更多的經濟幫助。(來源:第一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