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韓資企業密集撤退、港臺企業開始逃離珠三角……,圍繞著外資企業撤離中國市場的報道近期不斷升溫,從而也引發了人們對外企投資中國未來前景的種種猜想。其實,部分外企的撤離只是中國外資版圖上的一種局部或者暫時的異動,所折射出的恰恰是中國引資質量不斷提高的現實背景和國外資本在中國可能加速優化的樂觀預期。
外企撤離:成本推動下的必然
資料表明,2007年廣東省有244家外商投資企業撤離。同時有調查顯示,在目前珠三角8萬家港臺企業中,有37.3%計劃搬離。無獨有偶,在北方目前已經有103家韓資企業“無故撤離”山東。外企的新動向引起了中國官方和普通百姓的關注。
資本的本性是逐利,就如同當初外商資本蜂擁而入來到中國主要是利用我國的成本優勢而獲利那樣,當中國市場成本發生變化進而侵蝕到外企的利潤時,選擇撤離就成為了外資最原始的商業沖動。
——勞動力成本。從今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勞動合同法》不僅提高了企業職工的工資標準,而且也強制性規定了職工應當享受的福利標準。由于在華外資企業大多是勞動密集型的加工廠,其新增成本可想而知。
——稅收成本。今年開始實施的“兩稅合一”新政廢止了外資企業享受的優惠稅率(平均為13%),而轉為與內資企業一樣的平均稅率(30%左右),由此壓縮了外企的利潤空間。與此同時,出口退稅由原來的17%下調到了目前的13%,而且今年5月將會再次下調到5%。由于約50%的外資企業產品返銷母公司或者出口海外,出口退稅的減少直接削減了其利潤所得。
——人民幣升值成本。人民幣自匯改以來的累計升幅已經達13.31%。2007年全年升幅6.9%,2008年以來的升幅也已超過了2%。在人民幣快速升值的行情下,許多外企不得不提前以產品漲價來進行對沖,其市場議價能力受到抑制。
——擴張成本。一方面,作為原來地方政府吸引外資最核心的武器——土地受到了宏觀層面的硬性約束,工業用地由此受到了扼制;另一方面,環保要求成為了考核企業的重要指標。對于那些依靠來料加工的外企而言,擴大再生產所可能承受的風險大大增強。
對于成本變化推動外企從中國撤離的結果,我們有必要作出客觀判斷。首先,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梯度轉移,即向用工成本低、稅收優惠和環境標準寬松的地方遷移是必然的規律。對于中國而言,完全沒有必要靠犧牲勞動力、土地資源和環境要素來挽留惟利是圖的國外資本,而對于那些繼續留在中國的優質外資企業要加大保護和扶持力度。其次,要區分跨國性轉移和跨區性轉移。跨國性轉移非一國政策所能左右,而對于外企在國內不同區域間的轉移可以通過有效的政策加以引導,這種轉移趨勢有利于區域經濟的重新分工和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再次,要區分適應性轉移和擴張性轉移。對于外企那種規避成本或者環保標準的適應性轉移,宏觀政策幾乎無法強求,而對于那些將研發環節留在中國但將生產環節轉移到其他國家的擴張性轉移,政策不僅不應給予限制,相反應當進行適當的鼓勵。最后需要強調的是,由于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可能引致產業空心化,加大失業流量,因此,對于外資的撤離,應當掌握好其推進的節奏與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