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世界銀行負責非洲事務的副行長奧比婭杰莉·埃澤奎西利5日說,非洲大陸在基礎設施、農業、科技等各個領域工作仍任重道遠,世界銀行期待與中國合作,共同致力于非洲發展。
她在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發表題為“非洲的挑戰和機遇”演講時,贊賞中國對非洲援助中所貫徹的互惠、互利、相互補充的原則。她說:“合作伙伴關系有個基礎,即每個國家有權決定自己的發展道路。只有非洲和非洲國家能夠對自己的發展負起全責。”
研究表明,非洲需要7%的年經濟增長率才能實現千年發展目標,而要達到這一速度,非洲每年需要220億美元資本投資。世界銀行與非洲開發銀行一道,成立了旨在促進、協調基礎設施領域投資的聯合會。埃澤奎西利說:“我們很高興地看到,中國已成為其中的觀察員,希望中國能逐漸成為正式成員。”
基礎設施落后一直是非洲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據統計,非洲用于基礎設施建設的公共支出僅占其GDP的2%;54%的人口未達到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飲水標準;75%的家庭不能用電。由此導致大多數非洲國家的經商環境仍然是“高成本”。為此非洲國家推出優惠措施,吸引外國公司參與建設。
埃澤奎西利認為,在參與非洲建設上,中國的優勢不僅在于能源、交通、電信、水利等領域的巨大投資,還在于其在發展中所積累的技術力量。中國在借鑒國外技術、研發投入、重視基礎學科等做法,都值得非洲學習。
此外,她認為,中國在提高農業生產力,減少貧困人口中取得的成就也使非洲看到了發展的希望。中國在制定農業政策、改善土壤、改進化肥、鼓勵農民投入、提供貸款、提高農業技術、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公共投資等各個方面,都為非洲提供了經驗。
埃澤奎西利表示贊同中國在2006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提出的雙贏戰略。她說,中國企業是世界銀行在非洲資助的發展項目的最大參與方之一,目前每年平均參與項目額達2.65億美元。
她說,希望中國企業更多利用非洲本地勞動力資源,幫助非洲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同時,在對26個非洲最不發達國家454個稅目商品進入中國市場給予零關稅待遇的基礎上,使這項政策擴大到更多商品。
世界銀行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在演講結束后說,中、非發展面臨的挑戰存在許多相似之處,例如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產品市場開拓有限,人才外流問題突出,能源問題和環境問題壓力較大等。因此,中、非需要互相學習,共同探討發展之道。(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