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當我們坐在電腦前發送電子郵件,或拿著手機發短信時,應當感謝漢語拼音帶給我們的便利。從1958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正式通過《漢語拼音方案》至今,已有整整50年。現在,全國約有10億人學習并掌握了漢語拼音。漢語拼音已被廣泛應用在現代通信、交通、貿易、中文信息處理等領域,并作為國際標準被許多國家認可和使用。
近期,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與新浪網新聞中心聯合開展的一項調查(2201人參與)顯示,76.0%的人能“熟練”使用漢語拼音,21.2%的人“一般”,2.8%的人感覺自己“忘得差不多了”或者壓根兒“不會”。
對于現在的年輕一代來說,使用漢語拼音就像喝水、吃飯一樣平常。不過,上世紀5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也許會更真切地感受到不會使用漢語拼音的局限。
“退休在家后,孩子給我買了個手機,教會我如何打電話,但我就是學不會發短信。”76歲的陳東海告訴記者,小時候沒上過學,現在老了,突然發現不會拼音還真不行。他看到年輕人都用短信聯絡,既省錢,速度還挺快,自己只能干著急。
“漢語拼音在作為識字和推廣普通話工具方面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字學研究所孫銀新副教授指出,“《漢語拼音方案》可以給漢字注音,幫助人們準確地識讀漢字,有助于語文教學和矯正讀音,成為推廣普通話的有力工具;漢語拼音方案還是少數民族制定文字的依據和基礎;由于采用了國際上流行的拉丁字母,它還能很好地幫助外國人學漢語,促進國際文化交流。
據中國人民大學的張勇先教授介紹,1979年聯合國通過決議,以漢語拼音取代“韋氏拼音”;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也于1982年開始以漢語拼音作為拼寫漢語的國際標準。漢語拼音之所以能在國際上得到認可,除了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以外,還在于漢語拼音比當時的“韋氏拼音”更具科學性,能更準確地反映普通話的發音。
他說,美國國會圖書館以及哈佛、耶魯、劍橋、牛津等大學的圖書館已完成中文圖書和期刊的漢語拼音編目工作。在這些著名圖書館的網站上,只要輸入作者名或書名的漢語拼音,就可以查找到相關的中文圖書和期刊。
50年來推廣《漢語拼音方案》的成績有目共睹,但孫銀新指出,漢語拼音在推廣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用漢語拼音來拼寫中文人名時把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而且縮寫極不規范;很多的街道名稱、建筑物名稱,把應該用拼音的都用成了英文或外文。
本次調查中,公眾選出了身邊常出現的不規范使用漢語的現象,比如——
很多人不說“謝謝”說“Thankyou”(68.8%);
道路交通指示牌濫用英文(53.6%);
很多人起外國名字搭配中國姓(46.5%);
街道標牌用英文不用漢語拼音(35.2%);
中國地名不用漢語拼音方式,如將 Beijing(北京)寫成Peking(32.3%);在向外國人介紹自己時,將姓名顛倒,如將Li M ing(李明)說成M ing Lee(27.4%)等。
張勇先曾撰文寫道,對于人名的翻譯拼寫,我國是有明確規定的,而且也被世界大多數人所接受。在目前世界上最權威的《新牛津英語詞典》中出現的中國人名的翻譯就非常尊重漢語拼音的拼寫形式:“毛澤東”先以漢語拼音形式出現MaoZedong,隨后又標注MaoTse-tung(“韋氏拼音”);孫中山的名字則是SunYat-sen之后標出SunYixian(孫逸仙的漢語拼音),而沒有使用音譯“中山”(孫文日本名字的中文讀音)。
就在專家們大聲疾呼規范漢語拼音使用的同時,也有一些不自信的聲音出現。
今年2月,香港有政協委員建議把廣州的拼寫由“Guangzhou”改成外國人熟悉的“Canton”;也有人提出,應該將北京的國際譯名定為“Peking”,以適應外國人的拼寫習慣。
資料顯示,Peking這一拼寫形式是1906年西方人在上海舉行的“帝國郵政聯席議會”時確定的,但是其讀音與普通話中‘北京’的讀音相差甚遠。張勇先認為,例如北京大學(Peking University )或北京猿人(PekingMan)這類已沿用多年的專用名稱可以繼續使用Peking的拼法,可是作為地名的“北京”絕不應該再沿用古老的郵政拼音。現在,有的電視臺仍在播放“PekingWelcomesYou”(北京歡迎你)的英文口號,這是對歷史的無知,也是語言文化自信心不足的表現。
本次在線民調顯示,81.0%的人反對將北京的國際譯名定為“Peking”,“贊成”的比例僅為10.7%,8.3%的人對此“無所謂”。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一個國家在對外交往中應該注重保持自己的文化傳統和民族自信,只有這樣才能夠以自身獨立的特色平等地與世界對話。”有學者說。
調查顯示,43.0%的人感覺在全球化的今天國人日益自信,同時36.9%的人則認為國人越來越不自信。
事實上,從1979年6月15日起,聯合國秘書處就開始采用“漢語拼音”的新拼法作為在各種拉丁字母文字中拼寫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名和地名的標準。從此,秘書處起草、翻譯或發出的各種文件都用“漢語拼音”書寫中國名稱。
同樣是改名,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福娃的改名頗受關注。2006年10月,奧運會吉祥物“福娃”的國際譯名由原來的“Friendlies”被正式更名為“Fuwa”。有專家指出,“福娃”回歸漢語拼音的寫法,是中國人主動向世界傳輸本土文化。這個現象透露出我們在文化自信上的進步。
繼“福娃”之后,2007年“嫦娥”這個有特定內涵的中國語匯,被各國媒體報道時統一使用了漢語拼音的發音和拼寫——“Chang’e”。有人說,這個發音傳達給世界的,不僅是中國不斷提高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民族凝聚力,更是一個泱泱大國綿延幾千年的絢麗文化。
本次調查中,大家認為國人對中國文化不自信的原因依次是:沒有意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優越性(76.1%)、中國經濟水平不如別人(51.8%)、國人對待文化的態度喜新厭舊(37.5%)、全球化的必然結果(22.2%)、外國文化的確比中國的好(8.3%)。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陳振濂認為,經濟發展提升了人們的文化自信心,重新重視自己歷史悠久的傳統藝術,并樂于向外部世界展示,而城市的競爭力到最后往往取決于文化競爭力。文化這種“軟實力”其實和經濟、科技、政治等“硬實力”同等重要。(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