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此間出版的《人民日報》28日就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刊登題為《傳統友誼與區域合作的紐帶》的文章。現將文章全文轉發如下:
3月30日至31日,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第三次領導人會議將在老撾首都萬象召開。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將出席此次會議,并與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和越南五國領導人共同協商次區域經濟合作與未來發展的大計。這次會議對于次區域各國推動落實各項合作,密切伙伴關系,實現共同繁榮,具有重要意義。
16年來,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使次區域成為亞洲經濟增長的前沿。在亞洲開發銀行的協助下,次區域各國積極選擇對經濟發展帶動性強的項目開展重點合作,集中力量辦大事、辦實事。到2007年底,各國在交通、能源、電信等九大重點合作領域開展了180多項合作,有力地推動了次區域各國的經濟發展。目前,次區域各國基礎設施連通性進一步加強,跨境運輸和投資貿易領域的障礙與限制進一步減少,外國直接投資與區域內出口額成倍增長,次區域內每天生活開支不足1美元的人口數急劇下降。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讓民眾成為最大受益者,實現了各國的互利共贏,為促進次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在長期的合作中,大湄公河次區域各國相互尊重,坦誠相待,維護了地區穩定,促進了社會繁榮。當今世界,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深入,國家間經濟互利合作、相互依存日益加深,這要求各國在保證共同利益的基礎上探索新型的國家關系。雖然自然、歷史和社會條件的差異形成了大湄公河次區域內文化的多元性,但區域內國家間山水相連、民族間血脈相承,在歷史上有著密切的文化與商業往來。近年來,次區域各國通過平等參與、積極務實、形式多樣、開放包容的區域合作,增強了政治互信,擴大了共同利益,不但形成了次區域合作的一套完整的機制,也培育出了團結一致謀發展的大家庭意識,這對傳承次區域歷史文化,適應國際環境的大變化,滿足次區域經濟合作的要求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正日益成為各國協商對話謀發展、共同面對機遇與挑戰的重要平臺。
中國十分重視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中國國家領導人多次闡明中國政府支持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的明確立場。16年來,中國一直本著積極務實的態度參與次區域各項合作,既是次區域合作的受益者,也為次區域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在過去的一年中,中國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各國的雙邊貿易與投資額都有大幅度增長,在交通、能源、電信、農業、環境、衛生、旅游、人力資源等領域的合作也有了新的進展。當前,中國政府正同次區域各國一道,把握發展的戰略機遇,努力把大湄公河次區域構筑成中國連接東南亞的陸域經貿通道,實現次區域各國貿易的便利化和自由化,保持次區域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使次區域各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在大湄公河次區域國家和亞洲開發銀行的共同努力下,次區域經濟合作將進入一個加速前行的新時期。相信在即將召開的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第三次領導人會議上,各國領導人能夠把握大局,明確方向,協調立場,進一步深化在基礎設施、貿易便利化和投資、農業、衛生、環保、人力資源開發和籌資等領域的合作,開創次區域合作更美好的明天。(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