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最近,有不少中國學者、專家在談及西方媒體或公眾對中國產生的種種誤解時,常常用西方還“不適應”中國的崛起來做解釋。問題的關鍵可能在于,這種不適應是如何產生的,筆者認為,目前發生的不愉快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缺乏溝通而造成的。
西方人對中國的發展變化充滿了好奇,他們興奮、激動和懷疑,他們對中國這只沉睡多年的“獅子”終于慢慢醒來充滿期望,但這一切都伴隨著懷疑和擔憂。因為西方人,包括學者和普通民眾,都認為中國的問題實在太多、太復雜了,沒有一個西方學者敢于預測中國經濟會有如此高速的發展。中國落后的基礎建設、沉重的人口壓力、薄弱的農村經濟、新舊混雜的規章制度,以及令人無從下手的環境惡化問題,曾使許多西方學者不敢展望中國的未來。
但現在的中國用出色的成績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人獨特的智慧與魄力,讓世界大家庭開始接納中國,并賦予她越來越多的期望。如果說西方對中國的新角色有什么“不適應”的話,主要是因為中國對世界上的一些游戲規則和方法尚不熟悉,或相當陌生。就好像“優生班”里突然來了一位“插班生”,人們對他品頭論足、指手畫腳、說長道短,而中國自己似乎沒有完全做好準備,就突然被歷史推上了世界舞臺的最前沿;面臨眾多新穎而繁雜的國際游戲規則,耳聽贊揚與批評的不同聲音,中國有些不適應新的環境、新的角色和新的職責,這是十分正常的。當中國能沉著、冷靜地處理各種批評和指責時,中國就成為一個成熟的大國。
經濟上成為緊密的合作伙伴,并不等于政治上就能成為貼心的朋友。經濟與政治永遠是一對冤家。西方在承認與接受中國的經濟實力的同時,也在千方百計地限制或削弱中國在政治上的影響力。在當前中國與西方既相互依賴又相互排斥的情況下,加強溝通是解決分歧的唯一辦法。瑞士一位駐華多年的跨國公司的CEO曾對我說:“中國與西方的溝通太少,要全方位的溝通才能使外部世界更了解中國。”
一位曾經到過西藏的瑞士同事發出感嘆:西藏明明不是目前西方媒體所報道的那樣,但事情怎么會鬧成這樣呢?這句話令我對近期因拉薩3.14暴亂事件引發的連鎖反應有了一個新的分析角度:我們這幾十年來一直在西藏默默無聞地建設著,修鐵路,建公路,蓋新居,興超市,辦學校,立醫院;花巨資,繕寺廟,我們做了這么多功德無量的善事、好事,西方人怎么都毫不知曉呢?這種情況的發生,除了有些西方人士壓根兒就沒把西藏看作是中國的一部分,別有用心地造謠中傷外,另外一個原因與達賴集團多年來不間斷的不實“宣傳”有關。國際問題專家已經注意到,“藏獨”分子多年來一直善于與國際媒體“溝通”和“公關”,散布不實信息,因而形成了一定的輿論基礎。
而相比之下,我們對西藏發展深刻變化的宣傳對國內公眾做的多,但對國際公眾則顯得薄弱。這顯然不利于中國形象的建立與維護。
盡管中國這30年來取得了巨大進步,但對于許多從沒到過中國的外國人來講,他們對中國的認識永遠是片面的、過時的。我問過許多從未踏足中國的瑞士朋友,他們說,除了中國電影留下的印象之外,全是從當地媒體上獲取的信息。問他們對上海了解多少,回答總是“聽說像紐約”這句話。試想,中國東部發達地區尚且不被大多數西方人所熟悉,要他們了解西藏等西部地區就更困難了。既然我們不能指望全世界大多數人都能到中國來看一看,那就只有靠我們主動地對外多做溝通推介工作了。
通過溝通,才能逐步改變西方人對中國的看法,使輿論環境能夠變得更客觀、更平和。當然,這樣的溝通是長期的,需要我們做長期的艱苦努力,需要我們在面對嘈雜的西方輿論環境時,保持沉著應對的心態。(劉志勤 作者是瑞士蘇黎世州銀行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來源:環球時報)